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治沙者联盟:勇士面前无难事

2020-12-22 16:25  西安交通大学

2020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落下帷幕,西安交通大学参赛团队治沙者联盟从来自全球的256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继2018、2019年后又一次斩获金奖。疫情的来袭、实验室的搬迁,困难与拼搏、机遇与挑战,他们成功为荒漠化的土壤盖上生物“魔毯”,只感叹:勇士面前无难事!

思维碰撞,灵感迸发

团队负责人于今年年初完成了全校招新工作,以化生81班学生为主体,吸收了生物、医试、电类等各专业的优秀学子,组成了一支20多人的多学科交叉团队。疫情期间他们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历时三个月的基础培训及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项目内容和实验方案。

基于中国日渐严峻的荒漠化形势,项目聚焦于生物土壤结皮。根据前期团队成员所做的大量调研可以发现,目前采用最多的土地沙漠化防止措施存在成本高昂、工程量大、治理时间长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对土壤治理的迫切需求,因此项目旨在构建蓝藻-枯草芽孢杆菌共生体系来解决土地沙漠化问题,其本质就是利用苔类、藻类(蓝藻)、真菌、细菌等与土层表面的土壤颗粒相互作用,复合芯能改成一层特殊的表面结构,为土壤盖上一层防风固沙的“薄毯”,将流沙和营养成分牢牢地“锁在”下面。

有了灵感,在队长的带领下,实验、建模、硬件、人文实践和美工各个小组分工明确,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实验组负责项目整体的搭建和验证工作,通过搭建模型来从理论上验证细菌的生长调控,以及预测最终的效果。硬件组从零开始组装气候模拟培养箱并设计配套APP,来辅助实验的验证工作。人文实践组走访甘肃、新疆等地的沙漠区域,实地调研荒漠土壤情况,通过b站专栏、视频慕课、微信公众号和线下讲座等方式向大众普及生命科学和沙漠化现状等相关知识,使项目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此外,美工组通过图标、海报等设计使项目得以更好的推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春节期间,席卷而来的疫情让本就时间紧张的备赛雪上加霜,无法返校进行实验使得大家只能在线上反复讨论、优化实验方案。在团队成员们漫长而又焦急的等待中,六月份终于收到了学校的返校通知,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院搬迁。为响应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生命学院的实验室及研究生在暑假期间统一搬往创新港,这使得今年的iGEM失去了合适的实验条件。但是经过指导老师的协商,生命学院及能动学院环境实验室的老师们第一时间为团队提供实验条件及专业性指导,解决了无法进行实验的燃眉之急。

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追赶受疫情所拖延的实验进度,团队成员们牺牲了暑假的时间,一起在实验室里拼搏。由于很多同学都是初次接触相关实验,缺少经验,同时对于枯草芽孢杆菌的特性不熟悉,大家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巨大。在实验进展过程中团队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熬夜做的感受态染了杂菌,设计的质粒一直构不出来,送合的基因序列一直延期等等。但最终团队成员们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最后的成功。队长李佳璐和王炜喆提到,“感谢所有在这段过程中为我们提供帮助的老师们,还有一直坚持的队员们,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果。”

说起过程中难忘的经历,团队成员们不约而同谈到了Wiki Freeze前的通宵爆肝。大家一起在钱图里修改网页、完善结果,另一边实验组的小伙伴也在加紧测量补充最后的一些实验数据。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大家在钱图门口一起蹲着吃炸鸡。虽然那段时间真的很累,但回想起来,有那么多人一起拼一次,还是很值得的。正是有了这样拼搏的精神,才造就了他们如今优秀的成果。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据实验组成员所述,“目前我们成功构建了过表达胞外多糖的质粒,并且验证了自杀基因,但构建枯草芽孢杆菌和蓝藻共生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我们希望后期扩大到模拟沙漠环境中,距离最终应用于真实沙漠化治理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过团队成员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将依托创新港科研平台继续下一步的实验及应用推广方面的检验。未来,治沙者联盟团队将继续依托线上平台及线下讲座对土壤沙漠化及合成生物学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推广,希望将项目成果联系实际应用,让合成生物学真正绽放它的魅力,为中国沙漠化治理作出属于交大人的一份贡献,为“绿水青山”建设添砖加瓦。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正所谓勇士面前无险路,正是因为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了无数个日夜的奋斗,才成就了治沙者联盟。在传承中不断超越,他们的未来更加可期!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