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史子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为了提高国学社社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从中提升自身的国学修养,激发社团成员内在的关于国学的学习动力,西安交通大学国学社团支部在线上举办国学经典读书会。第一期读书会于2月20日下午三点在线上召开,由组织委员赵歆可同学主持,国学社二十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读书会,并特别邀请到社团指导老师芦芸老师出席指导。
第一期读书会,国学社选取《大学》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学》作为四书五经之首,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的一篇完整的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阐述了先秦儒家是如何通过对自身道德的培育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的。全文文辞优美,一气呵成。从《大学》中,隐隐可见诸子风采,也对社团成员内修和外化有着重要启发。
主持人赵同学首先表示,曾子在《大学》中讲述了“大学之道”、“诚意慎独”、“求诸己而后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了具体讲解。在一段导引和总结之后,大家积极发言参与内容讨论,并由此延伸出“何谓明德”、“为何‘毋自欺’就做到了‘诚意’?”、“卫武公为何被称赞为君子,君子的定义”、“如何认识曾子认为不正当得来的功名利禄最终一定会被夺取的观点”、“开源or节流,谁为先”等焦点,同时分享了自身观点。
在“诚意”这一问题上,赵晨同学谈到《大学》给出的答案是丰富自己的身心,正视本心,对现下满足,对未来期待,从而能心诚而坚定,大度而不凡,可称君子。她讲“毋自欺”是不可随意妄为,不可固执己见,不可认为非我不可,不可认为必然如此等对人对事的原则。做到这些原则,就是在时刻“内明”自省,自然达到“诚意”的境界。讲述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其后,吴政举同学就“何谓明德”讲述了自己的看法。他从“德”的来源出发,提到“德者,人之所以得于天也”,并引出人从天得到的一身众德中,最重要的是明德。而什么是明德呢,吴同学指出,是人能明的灵性。身怀明德的人,可以自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德”二字,在此,让大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卫武公弑兄篡位后施政勤王、虚心纳谏而被歌为君子”一事,田信和沈京烨同学从历史和儒家传统出发,认为卫武公扶持周朝王室,政治复古并有民本思想,纳谏自修等符合儒家价值观,而弑兄篡位存在历史争议,故歌为君子。随后,两位同学谈论了现代应怎样做一个君子,使话题更具现实意义。
当讨论曾子对不正当得来的功名利禄最终一定会被夺取这一观点时,王守一和徐弘基同学首先指出这句话具有逻辑漏洞,时限不明,并且完全达到这种情况是极其困难的。王同学以李世民为例,他的皇位是用不正当手段夺取的,但最终只是受到非议而已。徐同学更是推出了其本身的矛盾。同时,二人又都看到了,它所反映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礼乐崩坏的战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开源”和“节流”的思考时,赵玉坤与崔毅冉同学以历史上一些著名国君治国为例,表示“开源”看起来更重要,同时又通过现实问题,比如一个家庭的生计,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等,说明“开源”和“节流”都是必不可少,同时在经济初步阶段是“节流”,而发展阶段是“开源”,可以说是见解全面,思路清晰。
在社员们积极的讨论之后,芦芸老师总结了此次会议。芦老师对大家的积极讨论表示肯定,对优秀发言提出表扬,并通过对《大学》内容的剖析,指出了部分认知错误,鼓励大家多多阅读经典,希望大家在今后对国学有更准确而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