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西安交大毕业生创新探索

2021-06-23 12:01  西安交通大学

要想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取得突破,就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进行创新。西安交大毕业生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将青春最美的样子勾勒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埋头深耕,拼搏奋斗,只为了他们热爱的祖国。

到微电子技术前沿

个人名片:马宇轩,微电子74班,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干部等荣誉;担任电信79班班长,任职期间,电信79班连续三年获“五四红旗团支部”。

2017年大类招生入学的时候,马宇轩最初的兴趣点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这类偏重于软件开发的专业,直至2018年“中兴事件”的发生,让他坚定地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作为自己未来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中国被‘卡脖子’的技术主要还是在硬件方面,包括集成电路、芯片等,所以我选择了微电子,希望能够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马宇轩说。

大学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比赛和实践极大地满足了马宇轩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和兴趣,“可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体验到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二暑假在清华大学微纳电子所的“基于微流道的污水中含氮量检测”项目。“当时我自己联系了导师,每天早上自己去实验室,自己看文献,晚上自己回小公寓。”马宇轩平静地说,“虽然有一些孤独感,但整个项目做下来,有很大的收获。”

一开始,面对陌生的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马宇轩遇到了很多困难,“单单是微流道我就做了十几次”。这中间还发生了意外的插曲,马宇轩放在公用仪器里的硅片被不小心摔碎了,而这相当于一周的实验成果付之一炬,但是他并没有去追究谁的责任,而是冷静下来,在熟悉实验流程和仪器设备后加快进度,最终完成了实验。这个项目作为课题组的一个先导实验,在汇报中也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和称赞。

不仅在个人实验方面有所突破,马宇轩在团队协作的项目中也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和经历。大一时参加数学建模,他和同学接到题目后,用了3天时间,起早贪黑地研究,最终取得了校级三等奖的成绩。“我们在拿到题目后不是去网上搜集资料来寻找思路,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从零开始的研究虽然会相对困难,但我们大家非常努力,收获很大。”

马宇轩将前往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将研究重心放在红外传感器的研究上。他始终记着自己的初心,“我想为我们国家的微电子发展出一份力,打破国外对芯片的垄断。”

到经济金融领域前沿

个人名片:李祎璠,金禾71班,曾获国家奖学金、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西安交大优秀学生标兵、优秀毕业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在经济与金融领域,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获评优秀。

怀揣着对商科的一份热爱,李祎璠在大一伊始便加入管理学院刘人境教授课题组,参与课题组与中国物理研究院合作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大科学工程研制的风险管理研究》项目,并在大一寒假参与汉中国网公司的市场竞争策略研究项目,深入企业调研考察,撰写研究报告。自此,科技创新与竞赛便成了李祎璠四年大学生涯的主基调。

大二上学期,李祎璠在网上关注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内容,这个在两年前尚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主题却意外吸引了她的关注,在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李迎雪老师指导下,她开始立项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经济学课题。

“针对这个主题的相关文献比较缺乏,我们可参考的技术也很少。”面对这一空白,李祎璠及其团队将目光投入了宏观经济学中的CGE模型,并自主创新地将碳金融融入模型。“当时国外研究中用这个技术解决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也很少,但我们决定试一试。”对于这个并不擅长的模型,李祎璠及其团队决定从零开始。她们找来了相关技术的核心书籍,对资料进行精读细读并定期交流分享,创新性地将课题内容与书中的模型相结合。在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之后,相关技术问题终于得以突破。

解决了技术问题,数据收集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企业碳排放数据不透明、难收集一度使这项研究难以进行。“我们换一种思路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去做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宏观的估计。”最终,这项倾注了李祎璠及其团队无数心血的研究在2019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大创项目,并于2020年6月通过最终答辩,获评优秀。

毕业后,李祎璠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不仅能深入探究经济金融领域,提升专业素养,拓展国际视野,还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交大和祖国争光!”同时她还坚定地表示,硕士毕业后将回国发展,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到航天技术前沿

个人名片:王绪暾,飞设72班,曾获2019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金牌2项,2019CADE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盈德气体奖学金、航天启明奖学金(航院仅一名)等;参与两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和一项省级大创项目,全部获评优秀。

大二时,王旭暾就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实习过程中负责了我国新一代空间站里某阀门的仿真和试验工作,为我国的空间站建设贡献了部分力量,这不仅成为他珍贵的回忆,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航空报国的梦想。可是对于这样一位曾两度摘得SAE航空设计世界大赛桂冠的科创“大佬”来说,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谈及曾面对的困难,身为航模队副队长的王绪暾认真地分析到,“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飞行器的减重问题”。当时因为比赛规则要求,飞行器更轻并且载更多的重量才能取得好成绩,为此王绪暾及其团队选择了从未试过的斜纹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机翼。也因这个方案的不确定性,他们制定了不同的计划,并根据仿真结果和试飞数据尝试了大量结构件布置方案。对于当时经历的困境,王绪暾仍然历历在目,“在备赛的寒假里,所有的学生都回家了,我们初五就回到了学校,经常冒着北风出去试飞飞机,晚上回来连夜改方案,那段时间几乎吃住都在社团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所研发的机翼自重只有50g,却可以承载总重1500g飞机的飞行。

“关键在于永不放弃的精神,不怕困难的毅力,每一次失败都是吸取教训、改进成长的机会。”这是王绪暾从科研中收获的。

毕业后,王绪暾将前往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作为一名航模爱好者,王绪暾将热爱与报国之志深度融合,并由此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们不能因此骄傲,要时刻想起我们的不足之处,比如大推力先进液体火箭发动机方面。为此我还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到储能技术前沿

个人名片:刘洋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1篇,包含一篇ESI高被引文章;曾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银奖;2020年当选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之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化石燃料开发与使用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刘洋洋在博士阶段选择电化学储能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加之本科时对金属材料相关知识的学习,“锂金属负极界面稳定化研究”这一课题便成了他博士生涯的主旋律。

据了解,现在商业中使用的多是以石墨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其能量密度普遍低于300 Wh/kg,这并不能满足类似于电动车长续航的要求,需要开发新型的高容量密度的负极材料,以满足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因为锂是最轻的金属,密度小,电化学活性非常大,且理论上锂金属容量密度能达到3860 mAh/g,接近石墨的11倍,被认为是解决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圣杯’材料。”

刘洋洋攻读博士期间,通过结合实验与理论系统地进行了金属锂负极界面稳定化研究,制备功能性人工界面膜稳定金属锂负极界面,并且探索多种方法诱导金属锂成核并且调节其生长。最后,基于基础的电化学原理和相场理论系统地研究了锂离子的传质过程和电荷转移动力学对金属锂沉积微结构影响。刘洋洋最终以第一作者(包含共同第一作者)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储能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中国科学·材料》(Science China-Materials)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有7篇。获得国家奖学金,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之星”称号,且被评为2021年陕西省优秀毕业生。

成功背后必有辛勤的付出,不忘初心才能拨开云雾见日出。由于在本科时学的是金属材料,刘洋洋对偏重电化学的系列学科在运用方面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在后续深入的电化学分析部分较为欠缺。但是,刘洋洋用了近1年时间回过头去“啃书本”,学习电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测试方法,慢慢地渡过困境。到后期,他便可以通过电化学的本质去讨论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使得研究更加顺利了。刘洋洋谈到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时说:“当进入了某个课题的深水区,就必须回归到这个课题最本质的理论和架构,用基础理论去指导实验。”

这个月底,刘洋洋将前往莫斯科国立大学继续课题研究,“我们一定要有自信,不能盲目地去崇拜和迷信权威,不宜妄自菲薄;另外,我们也要在自信的前提下,多吸收和接纳国外先进的理论技术,留下中国科研者谦稳随和的形象。”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