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2021年暑期,西安交通大学共有277支实践队伍、2125名实践队员聚焦社会民生,从传承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探寻旅游经济等角度入手,或寻访非遗精粹,探究新时代下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或找寻传承路径,渴求以实际行动促进传统文化之花再次绽放;或深入社区乡村,发掘就医、教育、养老、就业难题,以理论碰撞实践,探索解决方案;或聚焦旅游和特色经济产业,以期总结发展策略;或回归自然生态,思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平衡……实践队员以调研思考社会,积极转化研究成果,形成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书,为社会发展助力。
传承——文化之光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青年一代的使命和担当。交大学子参加到传统文化的调研和传承工作中,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为实现书法艺术与现代城市的有机结合,并深挖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宣传与推广,书法艺术与城市建设小队聚焦西安的书法艺术,探索了书法艺术对城市形象建设的指导作用。十四运会是西安一张崭新的名片,“十四运·寻非遗”实践团队针对性地访谈了将十四运会融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品中的非遗传承人,发掘了十四运会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鲜活力。秦腔是陕西最负盛名的传统艺术之一,“秦腔梆梆队”实践小组走进秦腔这种古老的唱腔,深入调研了秦腔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以期突破重重阻碍,弘扬秦腔文化,奏响大秦之声。
助力——社会之光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心也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暑期,交大学子紧跟社会热点,聚焦乡村振兴,深入展开了涉及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等多维度的调研,同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在产业调研方面,渭南暑期实践队走进富平,了解到政府依托全国“柿子之乡”“中国羊乳之都”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两业主导、三品提升、六轮驱动的工作模式,总结出了充分发挥已致富农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等建议。为探寻乡村人居环境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彭康书院“世界之光”小分队前往陕西省柞水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了解到了柞水县秦丰村依托景区积极发展旅游配套的第三产业,打造农家乐集群,同时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在文化传播方面,筑梦之音小队走进西安周边的乡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研活动,了解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各类服务对普通话的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基础。为了解搬迁群众农户生计及脱贫情况,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经验和模式,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农户调研小队前往安康市紫阳县仁和社区开展调研,了解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远离外界的农户提供了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走出贫困走进富裕的机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方面,蒋震奖助学金实践小队来到了平利县汝河村,了解到汝河村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起完善的污水处理站、拒绝发展污染产业,既提升了村庄的村容村貌,又满足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要求,实现了“一江清水送北京”。
探寻——旅游之光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大实践。乡村旅游依托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合理开发当地自然田园风光与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景观,使乡村经济走上绿色高效的发展之路。2021年暑期,西安交通大学学子走向农村基层,探寻旅游经济,总结发展策略,为乡村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适逢党的百年华诞,红色旅游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钱学森书院“红色金浪潮”队以红色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了解在乡村振兴中红色文化发挥的作用以及深入探索乡村红色旅游的形式和载体。民俗旅游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展现,崇实书院“袁来如此”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省著名特色文旅村——袁家村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地探访、交流考察的方式,记录袁家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探寻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三大法宝”: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保留传统乡村景观风格;汇聚特色饮食文化,保障食品安全安心;传统自营与品牌连锁结合、探索全新经营模式。
“百年奋斗路,青春共家国。”青年学子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要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以伟大复兴为己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要深入社会一线,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热点问题的解决建言献策。开展特色社会调研只是交大学子深入社会、回馈社会的一小步,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交大学子更需砥砺前行,勇担时代使命,奏响青春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