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主席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主席却回答说,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笔。
在这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中,西电前身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的通信兵们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精准高效地为毛主席“用兵如神”的指挥提供了“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仅存三万余人。遵义会议决定调整战略方针,令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会合红四方面军,到川西或川西北地区创建根据地。在无线电通信的巧妙配合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指挥中央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四十万重兵围追堵截之间,避敌之长、击敌之短,谋求战略主动。
1935年1月28日,为打开北渡长江通道,中央红军在土城、青杠坡地区与国民党郭勋祺部相持鏖战,伤亡较大。面对敌军增援,中革军委紧急发电令部队撤出战斗、向西转移。军委三局无线电分队受令于29日凌晨3时发出《关于我军西渡赤水河的命令》,一渡赤水由此开始。
撤退途中,红军六个团被敌人分割,其中五个团很快会合,仅剩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失去联系、不知去向。总部急令一个营外出寻找,并派遣报务主任曹丹辉携一部电台跟随出寻。谁知他们刚走到大柏镇就遭到敌人包围。“有电台,找到三团就是胜利,一定要保护好电台!”在营政治教导员的号召下,大家组织机枪在前开路,部队在后掩护,齐心协力将电台牢牢守护在中间,不断向外突围。行至大柏镇外一座山的半山腰处,忽然发现有部队集结,经联络正是红三团。曹丹辉当即用电台和总部取得联络,并抄下指挥红三团行动方向的指示电报。经几小时战斗,两股队伍终于胜利冲出重围与红军主力会合。
一渡赤水后,敌人再次重兵逼近。2月15日,总部无线电队又发出《关于我军东渡赤水河的计划致各军团电》,中央红军转而挥师东进,向敌人兵力相对空虚的桐梓地区急进。为迷惑敌人,红五军团第三十七团伪装主力执行佯动任务。尤其是电台的同志们,他们夜以继日地同总部电台保持不间断联络,保障第三十七团随时按照军委指示,一面抗击敌人,一面将尾随之敌引往东北方向。直到第六天,国民党军才发觉上当,急忙退回原路寻找红军主力。主力红军乘虚东击,连下桐梓、娄山关,并二占遵义,打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为寻机突出重围,中央红军在茅台镇附近三渡赤水,并营造出再入川南,又意图北渡长江的现象。蒋介石信以为真,调集各路“追剿”军向川南追击。中革军委将计就计,电令红一军团派出一个团携一部电台伪装主力,将国民党军引向赤水河以西。
三渡赤水成功后,担负后卫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又改为前卫,驻扎回茅台镇附近。一天下午,报务主任钟贞一正向总部拍发急电,山顶防空哨突然传来急促的警报枪声。时任分队政治委员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当机立断,招呼同志们躲进防空壕。由于天线杆暴露目标,一枚枚炸弹连续在大家隐藏的壕沟山坡上爆炸。一阵爆炸声过,钟贞一惊讶地发现李白已跑至天线杆附近,他将天线杆踢倒在地后,一边往回跑一边躲避敌机扫射。瞄准机会,李白抢过机枪,在敌机俯冲时迅速打出一梭子弹,一架敌机被打中,冒着黑烟栽倒在山沟中。大伙赶紧跃出壕沟,只见李白脚上少了一只草鞋,脚底还淌着血。扶起天线杆,李白与电台的同志们立即回屋检查发报机,继续开展工作。
红军主力悄然向东回师后,又秘密南行准备四渡赤水,并营造出攻打贵阳等假象,迫使蒋介石将云南驻兵调出增援,结果中央红军虚晃一枪,与云南之敌反向而行,直接向西往云南转进,再佯装进攻昆明,而后突然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疾驰而去,最终成功跳出其包围圈。
历时三个多月,六次穿越三条河流,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方针、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有效调动和歼灭敌人,“四渡赤水”取得了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军委总部和各军团通信兵以无线电通信为主要手段,高效保障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确保作战指挥通信顺畅。“四渡赤水”期间,仅总部与各军团之间就收发电报300余份。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句歌颂毛主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歌词,出自长征组歌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以纪念这个红军长征史上最传奇的篇章。时至今日,这首歌仍被反复吟唱,表达着对毛主席的热爱,传颂着“四渡赤水”的军事传奇,也凝聚着通信兵战士为此付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史倩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