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罗健夫铜像在长安校区揭幕

2022-11-08 20:03  西北大学

金秋十月,秋意深浓。11月8日,在西北大学建校120周年、罗健夫逝世40周年之际,经物理学院申报实施、学校审批支持,我校杰出校友罗健夫全身塑像在长安校区教学八号楼东侧小花园落成。

上午10时,铜像揭幕仪式在濛濛细雨中开始。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晓军,校党委副书记赵作纽,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赖绍聪,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明纲和物理学院党委负责人共同为“罗健夫铜像”揭幕。揭幕仪式由常江主持。

仪式上,赖绍聪宣读了罗健夫的生平事迹,罗健夫始终以国家需要为追求、低调务实、忘我工作、永攀高峰的精神,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罗健夫生前的同学代表、物理学院退休教师万发宝、平一梅深情回顾了与罗健夫共同学习、工作及生活的难忘岁月。

“罗健夫铜像”选用罗健夫英年形象设计。上基座高47厘米,代表罗健夫走过的47年光辉岁月;立像高2.2米,代表罗健夫从西北大学毕业后为国家科教事业执着奉献的22个春秋。

作为罗建夫生前单位代表,李晓军在讲话中介绍了罗健夫同志不畏艰难、负重开拓、维护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工作多么困难,罗健夫始终对党充满坚定信念,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他希望广大青年勇当先锋、勇挑重担,让西大精神、航天精神始终成为引领时代的价值取向。

赵作纽在讲话中指出,罗健夫的先进事迹,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富矿。他短暂的一生,闪耀着共产主义的精神光辉,他的精神品质将永不褪色。在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烈庆祝建校120周年之际,为罗健夫在校园立像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他要求学校宣传好、营造好向罗健夫学习的氛围,进一步传承弘扬他的优秀精神品质和科学攻关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努力交出爱国奋斗的新答卷。(图/马骞)

附:罗健夫校友生平先进事迹简介

罗健夫(1935~1982)男,汉族,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生前是原航天工业部771所工程师。

1950年,在湘乡一中就读时,他被吸收为该校首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1951年,距初中毕业还有一个学期,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潮中,带头报名参军。参军后,他在武汉后勤学校经受了严格的部队训练,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自学完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及高中全部课程。1956年,响应党中央“向现代科学进军”号召,由部队考入西北大学物理学系甲班学习,后分专业至原子核物理专业,曾担任班长、年级级长兼民兵连长,1959年4月大学三年级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0年7月,罗健夫大学毕业后留我校物理系任教,1963年初调往西北计算所工作,1965年7月调往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工作,1968年参加北京电机厂技术攻关协作。1969年冬,随着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与其他单位合并迁入陕西临潼骊山微电子公司(七七一研究所),开始研究微电子技术,担任课题组组长,主持图形发生器攻关项目。

“文革”中,他力排干扰,以顽强毅力,短时间内掌握第二门外语,攻读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等多门课程,有时整日不出工作室、饿了啃块馒头、困了就躺地板打个盹,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带领研究团队于1972年、1975年先后研制出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和“II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后,他再接再厉继续研制III型图形发生器,至1981年10月已独立完成全部电控设计。在一次调试设备时他突然病倒,被诊断为晚期淋巴癌,于1982年6月16日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遵照他生前愿望,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他平日酷爱阅读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以主人公保尔为榜样,身体力行,忘我工作,低调务实,不计得失,多次主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职务的机会,上级颁发给他的奖金分文不受,被同事誉为“中国式保尔”。去世后,他的感人事迹被其同事无意中述说给《工人日报》记者,《工人日报》在深入采访后率先在全国发表通讯报道《罗健夫》,其生平事迹迅速被《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并连续报道,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引起极大反响,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

1982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航天工业部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11月中共陕西省委追授他为“陕西省特等劳动模范”,1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全国职工向他学习。1983年2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被评选为建国70年“最美奋斗者”。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