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云端峰会 启智未来:2022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大会举办

2022-11-18 15: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1月15日-16日,2022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大会在线上成功举办,20位院士专家、领域权威学者以及业界精英等相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与挑战” 、“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学科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基座与产业应用”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激荡思想火花,启迪智能未来。大会直播共吸引了超过330万人次观看。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CAAI Fellow、“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理事长焦李成担任大会主席。IEEE Fellow、鹏城实验室副主任石光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CAAI Fellow刘宏以及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飞共同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

大会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主办;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处理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承办;陕西国博政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汉中朗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陕西省自动化学会、西安人工智能研究院、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协办。

15日上午9点,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张进成教授的主持下,盛会开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新亮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的发起单位,西电主办“‘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大会”,其目的在于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搭建合作和促进平台,推进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策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发展。他表示,学校将持续利用自己在人工智能学科的优势,深入探索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推动教育新基建,构建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校园、新应用、新安全六位一体的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刘宏教授为大会致辞表示,“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大会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希望推动各兄弟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产教融合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多个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增进理解,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大会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交流中心和品牌。“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理事长焦李成院士深情回忆了“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以及“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大会的创办和发展历程并祝贺本次大会开幕。

大会特邀了20位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龚健雅,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授杨宗凯,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IET/CAAI/CAA/CIE/CCF Fellow焦李成,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田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重庆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授、IEEE/CAA Fellow宋永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梦幻世界科技创始人、董事长王立军,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京东集团副总裁、IEEE/IAPR/CAAI Fellow梅涛,鹏城实验室副主任、IEEE /IET/CIE Fellow石光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CAAI Fellow刘宏,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IEEE/CAAI/CAA Fellow孙富春,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IRSS/CAAI/CCF Fellow王国胤,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求是特聘教授吴飞,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辛景民,英国诺丁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屈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马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邓成、公茂果,北京一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袁进辉。他们从前沿理论、核心技术、学科交叉与人才培养、创新业态与创新应用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呈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现状及未来。

徐宗本院士指出让机器学会模拟学习方法论(Simulate Learning Methodology,SLM)将成为AI发展的必需,他严格定义了学习学习方法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和求解方法,为机器学习自动化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也为学习学习方法论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模型基础。黄维院士的报告从颠覆性创新定义国家未来出发,介绍了柔性电子产业发展、柔性电子技术与机器学习等的融合、基于柔性电子的可穿戴柔性智能感知技术及相关材料研究等前沿内容。龚健雅院士分析了目前遥感智能解译存在的问题,包括样本数量偏少、种类不全、缺乏标准规范,现有的深度学习网络框架难以适应多源遥感影像智能解译的需要等,并介绍了团队最新的遥感智能解译研究成果。杨宗凯教授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教学场景能理解、教学资源能适配、教学过程能调节三个层面论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关键技术和典型实践;他指出,学习科学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助力,实现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赋能。焦李成院士深入探讨了逼近理论、表征理论、学习理论和优化理论等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研究,阐释了类脑启发、物理启发和进化启发的深度学习,指出深度神经网络构建、特征提取和表征的源头是生物机理、物化机理和数学建模,并给出了对下一代深度学习发展方向与挑战的思考。

此外,“2022年的计算机视觉:挑战问题与潜在方向”、“元宇宙:一个虚幻而又可及的世界”、“元宇宙终端—XR头戴式显示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深度时空视觉表征学习”、“智能时代从比特到语义”、“机器人视觉:仿生感知与自主学习”、“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感知、交互与操作”、“多粒度认知计算及其在智慧健康的应用”、“端云协同下分布式模型学习与进化”、“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西安交大AI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Modeling of Algorithm Design within General Search Framework”、“人车路协同无人驾驶交互认知”、“多模态智能”、“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优化”、“深度学习系统软件如何最大化释放算法潜力?”等由田奇院士、宋永端院士、王立军院士、梅涛院士、石光明教授、刘宏教授、孙富春教授、王国胤教授、吴飞教授、辛景民教授、屈嵘教授、马楠教授、邓成教授、公茂果教授以及袁进辉研究员带来的报告深入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重大创新应用场景等全球热点议题,引起了线上观众的强烈反响。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