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中国青年报报道西安交大探索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

2023-05-08 11:01  西安交通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站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交互点,工程教育面临哪些真问题?学生、教师、高校管理者如何思考“工科理科化”现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与工科教育相关的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者,共同探讨如何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走出一条面向产业未来的工程师培养之路。

实验室里“解不出”真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军从事工程教育工作30多年,他一直在关注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不协调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一定要下工厂实习,去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问题。而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他又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何调整传统专业的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大学的实践环节如何跟产业变化的方向相对接?如何破解校园里仿真实验室跟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之间的差距?

让这位“教学老兵”担忧的是,如果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可能很难跟现在制造业需求完全匹配。”

不少工科老师走向“理科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一家针对高校教师招聘的网站上搜索发现,部分高校在招聘青年学者中明确写着,“已取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潜力,学术水平居于本学科领域同年龄段学者前列。”还有部分高校在提交报名材料上要求,“原则上应提交不少于3篇近5年内应聘者为第一作者或主要通讯作者的代表作(含论文、著作、专利、艺术作品等)”。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王小华直言:“高校选进来的人基本是以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为依据,而不是工程能力出色的教师,这就慢慢导致了工科理科化。”

王小华进一步分析,高校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论文因素的影响,转而压力给到了高校和任职老师。从人才选拔阶段起,高水平大学招聘教师的依据是刊发SCI论文的数目,或者是评判高影响因子论文的篇数。从教师个人发展来看,如果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工程化问题的教学和实践上,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发表高水平论文,进而考核和晋升就会受到影响。

作为未来技术学院的执行院长,王小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学院一直在引导教师去研究前沿性技术,从中发现可以突破的科学性问题,将论文产出和产业技术研究结合在一起,试图不断打通工程和理论之间的壁垒。

他提到,学校通过布局去破解工程教育中碰到的系列问题,希望能够做一个样本,回答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但路怎么走,还在探索之中”。

据教育部官网信息,教育部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试图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融不进“工科课堂”

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背景下,破解“工科理科化”的趋势,培养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成为重要的教育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前不久教育部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在研究生教育上,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8个,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4月,在重庆,一场工程教育分论坛结束后,观众离席,来自黑龙江、安徽等高校的教师聚集在讲台附近。他们向演讲嘉宾王小华请教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经验。

在回答了如何吸引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入驻高校、如何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等一系列问题后,王小华说:“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和高质量创新领军人才,推动教育强国发展是战略性问题,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希望能为国家破题。”

文章节选自2023年5月8日中国青年报05版

报道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23-05/08/nw.D110000zgqnb_20230508_1-05.htm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