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十大学术新人之赵志斌:藏在严谨细致、奋斗不息间的交大传承

2023-08-05 17:02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学院助理教授赵志斌是苏州人,2011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班。从获得学士学位开始,他坚持在科研领域深耕近十年。他觉得自己“应顺应时代潮流去探索交叉学科,结合硬科技赋能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工作”,于是他选择陈雪峰教授作为研究生导师,坚持在机械这条道路上进行科研探索。

他以航空发动机与直升机运行安全与健康管理为研究重心,主导多项国家级项目,成果丰硕。他的团队开发的直升机HUMS软硬件系统已批量装机应用,有效提高了直升机运行安全。他在Nano Energy、IEEE-ASME T MECH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在国内外数据挖掘大赛中屡次获奖。

严谨细致,一脉相承

陈雪峰教授团队里和谐向上的氛围一直影响着赵志斌,这也是机械学院所一直传承的。“何正嘉老师是陈老师的老师,我没接触过何老师,但听说过他的一些事迹。何老师70多岁还在自己写代码写书,就算是装订一份申请书都特别严格,订书针的位置要对齐,离边缘多少厘米他都要检查。陈老师作为何老师的学生,对细节也严格要求,包括PPT、报告里的一些细节问题,我们注意不到的地方他都会给我们指出来。”如今赵志斌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同样要求学生在细节方面做到位。

“陈老师特别忙,但在我们做一些项目时,他还是会指导我们。”前辈用言传身教影响着赵志斌,使得他在教学中拒绝放羊式管理,面对难题会找学生一起讨论,“包括对细节的把握,也会传授给学生,这些老教授严谨的作风给我的印象非常深。”

从装订一本册子这样的小事里,可窥见交大教师们严谨细致的作风,而这种作风化为一支火炬,在一代又一代交大人手中传承不息。

除了交大助理教授,赵志斌还有一层身份是期刊编辑。“我觉得编辑的核心作用和义务是从海量的投稿里选出对这个期刊发展有帮助、能够提升期刊影响力的论文。这份工作对我自己也有很大帮助,我可以获取很多知识,洞悉整个领域最前沿的发展情况,还能培养快速阅读判断论文优劣的能力。”

编辑职业不仅工作量巨大,还要面临诸多类似跨领域处理的难题,但他始终以“既要对投稿人负责也要对期刊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严谨认真,并积极探索科研工作互利之道。

赵志斌从博士阶段就养成了每天看论文的习惯,“一般在两天内会浏览百余篇论文,筛选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论文。首先是看论文标题,然后筛选出几十篇再去看摘要,最后挑选出五六篇左右的论文看全文,如果哪天不看就会觉得少点东西。”

展现在奋斗与传承间的西迁精神

谈及西迁精神,赵志斌的眼中闪耀出深深的敬仰之光。他认为,实践西迁精神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为国家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投身于国家科技进步的奋斗行列以及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这是我始终追求和守护的精神价值,我希望能以我的实际行动,将这份沉甸甸的信念传递给我的学生们。”他的话语中饱含深情。

“面向国家发展大方向去努力,在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提及自己毕业后从苏州转战西安的人生经历,“走了一条新的西迁路”,立志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年轻人的奋斗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他提到,这样崇高的奋斗超越了经济利益,更多地是出于对国家富强和繁荣的期望。

“要践行实际,而不是空喊口号。”他认为老师应当以身作则,努力奋斗,“当学生看到老师都已经那么努力了,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这个想法继承于他的导师。导师对工作的投入让他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他全力以赴的决心。同时他建议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打好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他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做毕业设计时我作为新生进团队比较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导师帮助他理清思路、引导思维、把握方向,避免钻牛角尖做无用功。时至今日,他在申请项目和科研思路上仍旧受到老师指点。“具体的技术路线如果是他熟悉的,他会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他不熟悉,他会帮我们请教专业人士解决问题。”“记得在某个项目中,陈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读《自然》论文,去寻找里面有什么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当时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我指导自己的学生也很有帮助。”

“爱国有两个表现”

对于爱国的定义,赵志斌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怎么去衡量爱国?我们能做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多做一些研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二方面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建设者。”

谈及研究领域,他说:“航空发动机的健康管理系统非常重要,体现在其保证发动机安全和故障报警方面。”他以此为起点,强调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现在的奋斗并不单纯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更是为了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他的话语中表达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与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是教学职责,“教学与科研是相长的”。他坦言,在备课过程中,对于问题的逻辑梳理方法和如何更好地进行报告等痛点、难点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通过教学实践,我在做科研报告凝练问题时,也能将其描述得更加清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为赵志斌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源泉。

赵志斌表示,这种理解与感悟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灵感,而是传承自西迁老教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向老教授们学习,把科研融入在教学中,把教学做得更好。”赵志斌逐步探索出了教学科研相长的路径: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日常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学术探索,进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领域。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