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伴随着纳西族人民欢快的舞蹈,长安大学文传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传承汝长东巴文化”暑期实践活动落下帷幕。在为期8天的实践中,小组围绕少数民族劳动力输出状况走访调查了白地行政村自然村中的吾树湾村、古都村和波湾村共计84户村民,深入了解白地村劳动力输出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在钟耀萍老师和黄珞老师的指导下,此次调研圆满完成。
实践活动于7月9日正式开始,以研究少数民族劳动力输出情况为目的。小组4人在我院钟耀萍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纳西族聚居地白地行政村开展实践活动。
白地行政村下设15个自然村,小组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中的吾树湾村、古都村和波湾村进行走访调查,对村中劳动力输出的人群、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障状况以及政府扶持政策等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吾树湾村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对象,享受国家集中扶贫贷款5万元的政策。多数年轻人为生计外出谋生,整体呈现出“空巢老人”现象。在走访中有多数家庭反应,教育与医疗条件严重缺乏,学生上学难,村民看病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7月15号到7月16号,我院赴云南香格里拉暑期实践小组对古都村10户人家进行了走访调查。古都村总共80多户人家,走访中却鲜有人在,仅成功采访10户。作为东巴教圣地白水台的所在村,“水污染已经导致庄稼缺水,还引发鸡瘟,一点都不好。”村民这样说。村民在景点开放之初积极从事旅游发展兴起的商业,比如:养马后租赁马匹给游客,开设饭店,旅馆,在景区门口卖水果等等,但因为景区游客量过少,收益不大,从事这些的人们纷纷进入了城里打工,“空巢老人”趋势同样很明显。“除了感冒以外,就连拔牙也需要去香格里拉医院,这里卫生院的医生不敢看。”从村民的话中明显看出,村里的医疗状况也不容乐观。古都村的情况远不如吾树湾村民所说的富裕,精准扶贫的对象仍然存在。旅游化带来的好处微乎其微。
实践小组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三个村子进行调查。吾树湾村是整个白地行政村东巴文化的发源地,7月11号——7月15日,针对宗教文化对劳动力的影响,对村子里67户村民进行采访。7月16号——18号,小组以东巴教圣地白水台旅游化影响为出发点,对临近的古都村与波湾村共计17户村民进行抽查。
近几年,随着迪庆洲集中教学的推行,白地行政村撤销村办初中,大多数青壮年跟随小孩到香格里拉县城打工,获得更多经济收入的同时照看小孩。2008年推行集中教学以来,随子女进城打工成为劳动力输出的新的动机。
作为西南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目前为止已形成的哈巴花椒产业,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白水台旅游化和独有的东巴文化构成的旅游链,将会是三坝乡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在过去8天的走访调查中,小组成员在二位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记录、总结,深入了解了纳西族劳动力输出状况,圆满完成暑期实践任务。
与村民的合影
实践小组进行走访
老东巴介绍东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