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下午,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丝路寻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开展了关于“汉族传统文化与藏族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座谈会。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有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婧梅老师、经济所助理研究员甘晓莹老师,藏文化资深研究爱好者洛桑老师以及包括郑文捷老师在内的12位实践队员。三位老师分别从藏区生态、藏区经济、藏区历史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会议由甘晓莹老师主持。
首先,洛桑老师就藏族的发展历史向实践队员进行介绍。据统计,中国藏族人口600余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4713%,是中国第九大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据了解,藏民的来源分为“印度说”、“中国说”、“藏学说”,其中“藏学说”被广泛认同。在藏文化中,藏语和藏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松赞干布时期,吞弥桑布扎带领十六位藏族学者前往印度学习,随后以梵文为基础创造了藏文,藏文的创造极大的促进了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每一位藏族人民都信仰藏传佛教,这样的信仰表现在他们对天空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座谈会上洛桑老师还指出,藏族的建筑、艺术、饮食等文化都很大程度的保留至今,并期待着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与发展。
在对藏族历史有所了解后,李婧梅老师对藏区生态对我们进行了讲述,我们了解到,青海省面积约72.2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四,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长、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大、自然灾害较多,生态环境恶劣。青海部分地区沙化比较严重,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自然环境无论对藏区牧民还是藏区当地产业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希望能够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来保障藏民生活。
随后,甘晓莹老师就青海省经济产业发展向实践队员进行介绍,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目前青海省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工业为依托,并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青海的经济发展。此外,青海具有巨大的区位、人文和资源优势,是历史上西域伊斯兰文明、西南佛教文明、中原儒家文明的交汇地,也是中国国内资源富集区与主要消费市场的中间地带,是承接中国中西部产业转移的理想基地,而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使青海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名片”,对于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最后,实践队员分别向老师请教了在过去一周的调研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就藏传佛教文化、藏族学生的教育问题、国家政策的普及以及如何加强汉族传统文化与藏族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实践队员的请求下,洛桑老师用藏文翻译了一首现代诗,鼓励大家深入探究藏族文化。至此,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
出席座谈会的三位老师
洛桑老师在向大家介绍藏族历史
同学们请教关于藏族文化的问题
合影留念
洛桑老师翻译的藏文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