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阴市双泉村为期两天、华阴市为期一天的暑期社会正式结束。前三天我们团队在华阴市双泉村走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继承人”张喜民老师以及当地代表性艺人。在华阴市我们来到华山脚下的金榕宾馆观看了老腔表演。
21日我们一行人抵达双泉村。通过在双泉村的走访,我们得知早在西汉时期便有西泉店(解放后改名为双泉村),华阴老腔是由船工号子演变而来并一直有张姓人家演绎传唱并流传至今。在于张老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一辈艺人对这门艺术的热爱,总会情不自禁的为我们来上一段。当聊到关于老腔的传承问题时,老人也不由得叹气,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老腔再次步入公众的视野是在话剧《白鹿原》的演出之后以及2015年春晚上与谭维维的合唱。我们还了解到,老腔皮影戏本事张家戏仅传张家本族人。但是张老师打破了祖制,创办”喜民班”,面向社会广泛招生。尽管如此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张老师说到,首先是学员的问题,当下处在经济社会,年轻人不愿意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一门艺术,所以现在的徒弟年龄都是在50岁以上,这使得教学与学习大大打了折扣。还有就是资金问题,政府出资力度不够,张老师建议到为了吸引年轻学院可以让政府给学员发适当的补贴。种种原因使得“喜民班”发展缓慢。不过张老师还是挺欣慰的,毕竟这项古老的艺术也在一步步的前进。随后张老师带我们参观了“西汉粮仓遗址”,正是在这里孕育了华阴老腔,给后世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不仅是老腔,包括很多地方戏都存在传承问题,只有着手保护,才有延续的可能。”张老师如是说。
22日晚。我们来到金榕宾馆,观看了由张老师徒弟表演的老腔戏。九人同台吹拉弹唱场面甚是震撼,老腔最大的魅力在于,唱出了慷慨激昂和铿锵有力的沧桑感,也唱出了陕西人的豪迈。23日我们去了华阴市的一些古迹。
为期三天的暑期实践圆满结束。
(张喜民老先生)
(队员们在双泉村)
(机械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