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先锋家园 > 院系动态 >

长安大学赴贵州支教实践队文化调研 | 走近“傩戏之乡”

2016-07-19 13:41  先锋家园

傩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长安大学赴贵州支教队于7月15日走近“傩戏之乡”——德江县稳坪镇铁坑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

据了解,德江傩堂戏由傩戏、傩舞、傩技三个部分组成。傩戏是其主体部分,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一十六支。人们认为,但凡民间有灾有难,请来神人,驱鬼辟邪,一定就能消灾弭难、逢凶化吉。

文革时期,傩堂戏曾经被视为宣扬鬼神的封建迷信活动,其实,人们只是借一些已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寄托自己惩恶扬善、驱邪纳吉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德江傩堂戏中的插戏部分,是在正戏的表演间隙中,为了放松情绪,活跃气氛而插入的一些其它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但由于插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往往更为人们喜闻乐见。

铁坑村前村支书向支教队员介绍说,傩堂戏又称傩戏或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本来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典礼,但在长期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土家人已逐渐将其演变为一种为人驱邪纳吉的民族民间风俗活动。据专家介绍,傩堂戏起源于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后经军队南征,逐渐传入我国南方,并在一些地区得以世代传承。

关于傩文化的传承问题,老支书提到铁坑村想要通过发展傩文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但由于时代发展带来的文化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如何继承与发展,成为了傩文化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值得乐观的是,年轻人十分重视对傩文化的传承,铁坑村也有相对完善的傩戏教学体系。

有着四十年演艺经历的资深傩戏艺人安永柏,是傩文化的第五代传承人,如今他收了12个弟子,免费教给他们傩戏技艺。安永柏老先生介绍说,傩堂戏情调古老,声近土俗,音乐粗犷,多清唱伴和它。演员仍戴各色面具,保留了浓郁的宗教色彩,面具多者36面,少者有5面,木质雕缕,神态各异。傩舞是依据九宫八卦图自编,但唱词必须沿袭传统,不能改变的传统技艺。每位傩师都有自己的绝技,并且只有在自己60岁之后,才会将自己的绝技授予后辈。如今的傩戏表演,有时也会掺杂政治因素和商业因素。

铁坑村现任村支书张月清认为,最能代表铁坑村“傩戏之乡”的傩戏表演是“开红山”,所谓“开红山”是指傩师用尖刀剌破自己额头取血献祭,隔绝鬼怪及占卜。类似的绝技还有“上刀山”、“踩刀祭”、“溜铧口”、“翻叉耍”等,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孟姜女》、《水浒传》等。傩戏的主要表演人员,就是铁坑村的村民,有祭祀等活动时进行表演,没有表演时务农维持生计。

如今铁坑村声望最高的傩戏传承人张月福出生于傩戏世家,祖孙三代均为傩法师。多年来,张月福为美国、韩国、日本及国内专家学者表演上百场,其中的“杀铧”、“定鸡”、“下油锅”深受称赞。正是由于像他这样的一些傩戏艺人对傩文化的发扬,才使得傩文化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也使其传承成为可能。

由于德江土家族傩堂戏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加之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独特的艺术性,和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还赋予了傩堂戏以很强的艺术表演功能,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表演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的高度融合,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所以傩戏也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化陈列馆

实地调研

傩文化的第五代传承人

傩戏

团队合影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