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安 陈潇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地方人文历史和乡音乡愁,是当地有故事的农业名片和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统揽,以培育壮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为抓手,实践探索出一个申报主体、一个主导产业、一套质量标准、一套监管体系、一套追溯系统、一批产业集群、一个响当当的地标区域公用品牌的七个一地标生产管理模式,走出一条以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品牌培育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循环之路。
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保护了安康名优特色资源。农产品特性不仅得益于区域内自然条件,还凝聚了安康人的智慧、习惯和特长等历史人文因素,有着浓郁地方特色,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为安康特色农产品贴上安康标签,提高了外界对安康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知晓率,使安康具有独特性、吸引性、种族性的农产品得到相应保护和开发。紫阳富硒茶201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以其独特的茶叶品质、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品牌溢价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底品牌价值达62.22亿元,年农业产值21.09亿元。
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了安康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质量竞争转变为品牌和文化竞争。农产品地理标志正是产品品质和传统工艺、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和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岚皋魔芋2019年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全县已有18806户发展魔芋,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实现农业产值13.5亿元,芋农人均增收3020元,全县有2668户贫困户8559人依靠魔芋产业脱贫致富。镇坪洋芋自2016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后,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全县洋芋面积5万亩,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90%的农户从中受益,人均增收600余元,为镇坪在全市率先脱贫摘帽做出积极贡献。
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动了安康县域经济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源于特定区域,根据地域范围大小、类型不同,可将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成特定地理区域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也可在更大地域范围以多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形成地理标志农产品集聚区、产业带。此外,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可拓展农业多元功能。平利女娲茶2010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后,充分挖掘平利女娲文化内涵,进行茶文化研究利用,开发建设了一批茶艺村、生态观光示范茶园和具有平利地方特色的茶楼。2020年全县茶饮产业基地总规模达25万亩,产茶1.39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茶产业成为该县富民强县优势主导产业。
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地理标志宣传促销作用和品牌效应,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旬阳拐枣2016年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保有面积36.9万亩,鲜果产量达8万吨,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3%,居全国第一。全县22156户贫困户栽植拐枣,贫困户户均3亩以上,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收入可达3000元,直接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石泉黄花菜201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当地把石泉黄花菜作为全县出口创汇主要产业之一 ,把小众产业做成支柱产业。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3万余亩,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90%的种植户从中受益;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收入可达6000余元,人均可增收1000余元,为石泉脱贫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基本的任务是让农业产业兴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业产业兴旺归根到底是让安康好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产得出、认得准、叫得响、卖得好。具有地域特色、安康符号、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标农产品,将理所当然发挥起产业兴旺排头兵作用,提高安康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