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曹植:做个洒脱的诗人好难

2021-03-10 12:20  汉中日报

在建安时期的文坛上,曹植绝对算得上是文学大佬。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因为他有个位极人臣的老爹,而是因为他的诗赋造诣高出“建安七子”一大截,其诗作不仅引领其时,而且辉映后世,比如《铜雀台赋》《洛神赋》。陈寿评价说:陈思王曹植才华出众,文辞华美,足以盛传于后代。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称赞道:曹植性格洒脱豪爽,文章如同玉石一般优美,而且相貌英俊、气质超脱,集美貌与才智于一身,就像云霞升腾一样灿烂绚丽。

话说规模宏大的铜雀台建成,曹操亲率百官登台观览。曹操一时兴起,让儿子们作赋助兴,曹植拿起笔来一气呵成,第一个交卷,内容很可观,曹操满意地笑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犹如盛开的菊花。

此刻,曹操的笑是发自内心的、是灿烂的,原因在于曹操不但是一个能征惯战的枭雄,而且是一个文艺大叔,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辞藻华丽,气势磅礴,令世人叹服。老子英雄儿好汉。曹植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文采和气势,当着众官的面给老曹家长了脸,作为父亲哪能不欣喜?岂能不得意?或许,正是通过这次测试,曹操潜意识里认定曹植日后能干大事儿,便萌生了让他“接班”的念头,当然,这只是属于曹操一个人的秘密。后来,曹操多次召见曹植,故意出些疑难问题考他,曹植总是有理有据应答如流。老爷子越看越欢喜,父爱的天平自然向曹植倾斜的多一点。

曹植性情豪放,不拘于生活的条条框框,又有老爹的宠爱和众人的追捧,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然而,曹操并不希望他整天与诗朋酒友信马由缰,倒是希望他静下心来学王道、习法典,将来继承相位。所以,就有意识地压担子,锻炼他处理事务的能力。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率部征伐孙权,临行前,语重心长地告诫曹植:“我从前做顿丘县令刚好二十三岁,那时候血气方刚,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现在想起那阵子的所作所为,我一点也不后悔。你今年正好二十三岁,也该有所作为了。我出征之后,你一定要尽职守责,勤勉工作,与丁家兄弟合力防卫邺城,这是我们曹家开业和立身的根据地,绝对不能有闪失。”(《魏书·曹植传》)。事后,曹植把老爷子的劝诫告知丁仪,丁仪反应机敏,从中悟出了曹操的深意,于是兴奋地说:“恭喜公子,臣相委你重任,不单单是器重你,而且把你当作相位继承人来培养呀!你可不能错过绝佳的机会,以后要检点言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等你继位,我们也跟着荣耀呀!”曹植听完未接话茬,只是招招手说了声回见,转身离去。丁仪目送曹植无表情的背影,硬是弄不清楚他到底有几个意思。

其实,曹植把丁仪的忠告装进了耳朵,但没有装进心里,依旧和往日一样嘻哈游乐。他是一个诗意的、浪漫的贵族公子哥,生活岂能无酒呢?酒是个好东西,滋养着曹植的诗兴,也张扬着他的青春。酒又是个坏东西,迷失了曹植的方向,也滋长了他的任性。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一天,曹植酒后驾车冲出司马门,在驰道上随心所欲地“飙车”。在古代,司马门和驰道是皇帝或皇帝特使进出皇城的专道,而且只能步行,绝对是皇权与身份的象征。曹植“酒驾”后果很严重,不是被“扣分罚款”亦或“吊销驾照”,而是曹操大怒,下令处死公车令(掌管司马门的官吏),以儆效尤。曹植虽免死罪,但在老爷子心目中的地位垂直下落。

血浓于水,骨连着肉。只因爱惜曹植的才华,曹操仍然找机会让他将功折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曹植为南中郎将,行使征虏将军职权,让他火速解救曹仁。事前,曹操特意耳提面命,告诫曹植种种注意事项。谁料,曹植竟然不汲取教训,把老爷子的叮咛抛掷脑后,喝得烂醉如泥,起不了身。曹操十分失望,直接把曹植从“接班人”名单中叉掉。

从曹植狂放的行为来看,真不知道是他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信呢?还是他对王权不感兴趣?不妨先来看看曹植的《与杨德祖书》,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身为王侯,还希望尽力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建立永世的基业,留下流传后世不灭的功绩,哪能仅以写文章为一生的功业,靠辞赋做君子呀!这几句话含蓄、委婉,的确有水平。由此断定,曹植是有当世子的想法的。

但是,他的性格不够内敛、志向不够坚定、行动不够果断。《魏略》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身患重病,派人快马加鞭到长安召回曹彰。曹彰到了洛阳,见到曹植就直截了当地说:“父王召我回来,就是想立你为世子。”曹植惶恐:“我们不能这样,你忘了袁谭、袁熙、袁尚兄弟为争夺王位而反目成仇的惨痛教训吗?”曹彰身为越骑将军,手握重兵,他明确无误地告诉曹植:不管老爷子先前指定的接班人是谁,只要你愿意,我立马扶你上位。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曹丕从曹老爷子手中接过“接力棒”,继而受禅登上王位,于此,曹植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他的才学、名望以及宗亲、裙襟和粉丝势力依然存在。在曹丕眼里,这是他王权最大的潜在威胁。所以,他做了魏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曹植这个“隐患”。

黄初(曹丕年号)元年(220年),曹丕随便找了个过失,把丁仪、丁廙兄弟俩以及他们家中的男子全部咔嚓掉,他如此残忍杀戮,无外乎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砍断曹植的左臂右膀,杀鸡骇猴,彻底把曹植孤立起来。其二是杀掉丁家男丁,从根子上断绝丁氏复仇的机会。

次年,曹植脸上的泪痕还未干净,灾祸又来了。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曹丕的旨意上奏:“曹植醉酒傲慢,劫持要挟使者。”曹丕揪住“莫须有”的罪名不放,执意要处斩曹植,但碍于太后求情,就下令曹植以“兄弟”为题七步之内作诗一首。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音同舒)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侥幸逃过一劫,被遣送回封地鄄城,从此,开始了近乎“囚徒”般的生活。曹丕和他儿子曹叡(魏明帝)每隔两年,就下诏变更曹植的封地,同时还附加两条“禁令”:没有旨意不得入朝觐见;没有圣谕不得擅出封地。据《魏书·曹植传》记载,在魏文帝和明帝在位的十二年间,曹植迁封多达六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这个手段看似寻常,实际上是“钝刀子割肉”,狠着哩!一则经常变换封地,让你曹植没有一块固定的根据地,使你扎不牢根,长不出威望和势力;二则让你曹植时常拖家带口搬家,承受迁徙之苦,耗你精力、磨你锐气、锉你心志,一点一点浇灭你生活的激情;三则禁出封地,把你当猪羊圈养起来,隔绝你与外界交流,封住你与同党联络的通道,切断你采风赋诗以及上访告状的途径,使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直到灯枯油尽。

对于曹丕父子的这些阴谋与手段,陈寿在传记里没有直杠杠地说,也不敢明堂堂地写,毕竟曹叡是权倾天下的帝王,他总不能把自己的后路堵死,把自己的性命搭上吧!所以,陈寿只讲些故事,给点提示,由你自己去体会。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