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秦史,是一部秦人的军事征战史

2021-03-26 14:31  宝鸡日报

从秦人、秦国到秦王朝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充满血雨腥风的军事征战史。

公元前770年,新即位的周天子平王把都城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从此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分裂割据的春秋时代开始了。也就是在这一年,秦人首领襄公因护送王室东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册封为诸侯,允许他在西周故地关中建立自己的国家。从此开始了秦人建国的历史。但初为诸侯的秦国同天下其他享国数百年,拥有都城、领地、辖民的七百多个诸侯国相比,秦国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周天子的册封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和顺水人情。自从平王之父周幽王和其宠姬褒姒烽火戏诸侯,被犬戎双双杀死在骊山脚下后,活动于陕北高原的戎、狄部落便不断卷起滚滚烟尘,南下进攻关中地区,先是占领了位于关中西部的早周都城岐邑,此后东进逼近西周的丰、镐二京,周平王才被迫东迁洛邑。而平王前脚刚走,戎、狄兵马后脚就进了丰、镐二京,占据了整个关中地区。所以,周平王在给秦国的册封命令中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

也就是说:秦国要取得周天子“恩赐”的土地,就必须同戎、狄部落展开你死我活的血腥拼杀,或者把戎、狄赶走,或者被戎、狄消灭,二者只能择其一。

秦人建国初期与戎、狄部落的艰苦鏖战开始了。在这场长期而残酷的拉锯战中,不知有多少秦人将士一去不返,长眠在关中原野;他们的开国者秦襄公也在公元前766年的一次战争中倒下了高大的身躯,再也没有醒来。但秦人举族上下都深深懂得只有战争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这个硬道理,所以每次战争结束后将士们都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了同伴的尸体,挥泪告别妻子儿女,又匆匆踏上新的征程。经过整整五代国君和全体族人近百年的前仆后继奋勇厮杀,秦人终于击败了强大的戎、狄部落,取得了关中封地,建立起一个以固原为中心,西起甘肃天水、东到陕西华县的千里之国。《诗经·秦风·无衣》这首秦人创作的民歌就诞生于这一血腥征战时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它集中体现了秦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慷慨斗志。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斗民族”在漫漫征程中成长起来。

秦人建都雍城(今陕西凤翔)时期,虽然在秦穆公时也有着数次饮马黄河、耀武中原、攻晋伐郑、击楚灭滑的骄人纪录,“开国十二,益地千里,遂霸西戎”的辉煌战绩,但也有战国初期丢失河西五郡、在与山东六国作战中接连败北、“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耻辱历史。只有迁都栎阳,在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来到秦国,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变法以后,秦国才改变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发展成为一个虎踞关中、雄视东方的强大国家。商鞅变法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实行按军功授爵的制度,鼓励百姓为国家出征作战,奋勇杀敌。“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商君书》)规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贵无所芬华”;“宗室非有军功论者,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从此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史记·商君列传》),秦军战斗力空前增强,有“锐士”“虎贲”之称,成为一支所向披靡、令山东六国深为恐惧的“虎狼之师”。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秦王政在全国下了一道行政命令:“初命男子书年。”(《史记·秦始皇本纪》)即要求全国所有的男子都要向所在官府上报年龄,以便征发入伍或充当民夫。这实际上就是全国战争总动员的前奏。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王政按照秦昭襄王时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统一战争方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向代理南阳郡守的内史腾飞檄传去了一道绝密的军事命令:南阳地区的十万秦国大军火速出击,直扑新郑,消灭韩国。这道绝密的军事命令拉开了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序幕。

内史腾膺此重任,意气飞扬,雄姿勃发,他跃上战车,催动十万大军迅速向新郑方向攻击前进。一路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兵临新郑城下,立即发动攻城战役。韩国军队哪里是势如虎狼的秦国军队的对手,稍作抵抗后便土崩瓦解、四散逃命了。秦国大军欢呼雀跃般地冲入城内,生擒活捉了韩王安。韩国最终还是没有摆脱韩非生前最不愿意看到、韩国君臣始终不愿意接受的悲惨结局,成为被秦国统一天下巨大车轮碾碎消灭的第一个东方国家,秦国设立颍川郡,韩国故地正式成为秦国的一个行政区。

从此役起,秦国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山东六国: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灭韩。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灭赵。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

从发动统一战争到完成“六王毕,四海一”的统一大业,秦国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结束了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持续五百多年大分裂、大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多民族的大一统的秦王朝。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作诗吟诵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在统一战争中,秦军显示了令山东六国深为恐惧的强大战斗力,有些国家在秦国大军兵临城下时即高举白旗,缴械投降,如韩国、齐国;有些国家在经历一番垂死抵抗之后即灰飞烟灭,如赵国、魏国、燕国。只有地域最为辽阔的楚国倾全国之力坚决抵抗,使秦军败兵辱将。楚国拥有战车万乘,带甲之士数百万,曾一度称霸天下,在中原卷起漫天狂飙。青年将领李信率军二十万伐楚,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丢盔弃甲,七都尉被杀,二十万精兵锐卒全军覆没。秦王政痛定思痛,请出了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再发大军六十万伐楚。王翦不辱使命,天中山一战以六十万对楚军六十余万,大获全胜,秦军一直追杀到百里开外,项燕兵败自杀,然后王翦率领主力部队直取楚都寿春,一路几乎兵不血刃,破城而入,俘虏了楚王负刍。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其在军事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仅造就了一支作战英勇、海内无敌的百战雄师,而且使秦国战星璀璨、名将辈出,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军事统帅和战略指挥家。秦昭襄王时期的武安君白起和秦王政时期的王翦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两位秦国土生土长的军事统帅最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攻坚破围战和长途奔袭战,被秦人奉为“战神”。更令后人敬佩的是秦国采取“拿来主义”的人才政策,以博大的胸怀迎接八面来风,收纳山东六国杰出人才,待以客卿上宾之礼,委以“出将入相”的重任。据著名秦史研究专家马非百先生统计,秦国二十级军功制中的最高级别为彻侯,山东六国人士占68%以上,而如白起、王翦等土生土长的秦国将领仅有三分之一。如著名大将司马错、公孙衍、李信、蒙恬等,均来自东方六国,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秦王政在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秦王朝后,帝国军队征战的步伐并未停歇,先后发动了北击匈奴、南征五岭的战争,最终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加强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联系。(来源:宝鸡日报;作者:卢飞鹰,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历史学二级教授。宋婉琴,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历史学副教授。)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