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晓鹏 黄连生)宜君县坚持把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抓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工作要求,以党建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以产业就业、社区管理为重点,下大力气,下足绣花功夫,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精准施策铺就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路。目前,全县共建成集中安置点14个、分散安置点10个,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281户3456人。
强化领导抓推进。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办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动落实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实行周汇报、周督查机制,扎实推进清查摸底,逐安置点摸清短板弱项,建立了“一户一档、一点一册、一镇一册”,做到搬迁安置情况县、镇、点、户台账式管理,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靶向施策,全面补齐短板,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落地落实。
强化党建抓引领。坚持党建引领,确保党对安置点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全面领导;坚持规范推进,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坚持担当作为,集中力量解决安置点党建工作突出问题,推动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服务第一,切实发挥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按照全县安置点规模,围绕党组织设置、能力提升、队伍管理等方面,完善机构设置,新组建党支部2个、党小组3个,挂靠融合管理9个,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健全党组织议事规则,定期研究重大事项、重大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县安置点基层党建工作全覆盖,有效确保了各安置点在党的领导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强化服务抓就业。及时成立了就业扶贫工作专班,整合县镇村三级帮扶力量,建立县级岗位信息数据库,筛选适合岗位提供给贫困劳动力,实行“一人一策”“一对一”就业服务。宜君县搬迁就业以安置社区为中心,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就业岗位管理平台,把安置社区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生的就业岗位优先分配给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依托就业扶贫基地、社区工厂建设、劳务输出等就业领域,积极拓展就业岗位,组建就业帮扶工作队,精准开展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全县942户家中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实现每户1名以上劳动力稳定就业。
强化措施抓产业。按照“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要求,在“玉米、苹果、核桃”三大传统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生猪、肉兔养殖,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体系,做到了“产业发展到村、措施精准到户、技术培训到人”,实现了中长期产业、技术帮扶、主体带动“三个”全覆盖。围绕县域周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旅游景区等扶贫园区建设,建成了10个县级和50个镇级产业扶贫基地、培育中药材、蔬菜、果品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138个,不断巩固易地搬迁群众脱贫成效。持续完善“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将搬迁户嵌入产业链中,1281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户均2个以上中长期产业的增收渠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益贫模式实现稳定增收。
强化政策落实抓融入。全面梳理搬迁群众在户籍管理、土地确权、生态补偿、医疗保障、农村低保、特困救助等方面享有的权益保障和优惠政策,逐项列出责任清单,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落实时限,确保搬迁群众合法权益有保障、快速融入新环境。对符合兜底条件的搬迁群众,及时加大兜底救助力度,完成易地搬迁群众低保户304户703人,特困救助供养人员160户166人的兜底保障,有效巩固了特殊人群脱贫成效。全面完成了农村承包地和林地确权登记工作,全面确保了搬迁群众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它惠农益贫政策权益不变;按照《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加快办理搬迁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工作,累计受理788户,登记发证63户。
强化责任抓腾退。将搬迁群众旧宅腾退拆除任务分解到乡镇、包扶部门和村组,压实责任,做到动员一户、腾空一户、拆除一户、兑付一户。全县1281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无宅基地202户421人,有旧宅基地1079户3035人,已全部完成腾空收回,实现了腾退、拆除、复垦复绿及入住5个百分百目标。
强化督查考核抓质量。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列入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定期对责任单位节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现场督查、限期交办、跟踪督办、定期通报,对未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实施责任追究。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考核比重调整至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30%,以严督实考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