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玉红 张芳
从2018年9月被宜君县委组织部派驻宜阳街道十五里铺村任第一书记,李浩坚守工作岗位,一心扑在十五里铺村拔穷根、谋发展的实践中。他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群众对他亲了,村上的发展前景更好了,大家的幸福感更强了,也为十五里铺村带来了一片崭新的风景。
党建扶智又扶志 激发活力强组织
“为了改善驻村工作环境,县委县政府实施暖心工程,为他们解决了吃、住的保障。现在组织将这份信任和责任交给我,倘若我临阵脱逃,又怎么去坚守初心和兑现入党时的誓词。”初到村上的李浩,面对村上陌生复杂的工作,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他时刻用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自己,决心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前不当一名逃兵。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市委、县委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部署,在县委包抓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李浩坚持问题导向、成效导向,做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周三夜校”常态长效,教育引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3年来,培养年轻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6人,党员致富带头人3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2名,组建脱贫攻坚党员志愿服务队2支,带领党员走出去观摩学习5次,配合包抓的县委领导讲党课5次。2019年十五里铺村获得“省级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2021年全面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理事长“一肩挑”。
甘于奉献基层事业 把贫困户当家人
在基层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相处,要以真心换真心。刚开始面对群众的不信任、不支持,李浩不放弃不抱怨,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集中1个月时间遍访了全村146户群众,特别对28户建档立卡户逐户研判、逐人研判,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摸清群众所需、所急、所盼。2018年申请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打浅水井19口,实现了全村的饮水安全;争取“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加宽通村(原寺沟村)公路、新修通组水泥路、硬化巷道,给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争取“一事一议”“贫困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安装路灯82盏实现了全村亮化工程;群众有外出务工需求,他就联系就业局第一时间提供务工岗位和务工信息。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日常生活中,哪家的留守老人有个头疼脑热,李浩就开车及时送往医院检查;有自主产业发展需求的家庭,积极联系菜单式扶贫资金;听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2020年过年顾不得休假,赶回村里,组织党员群众联防联控。为减轻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科学有效组织群众春耕复产,2020年实现了全村玉米大丰收。驻村至今,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心干事定能赢得群众认可。
不忘初心守基层 用情用力斩穷根
李浩始终把扶志扶智作为摘穷帽、拔穷根的首要任务,扎实开展“细说变化颂党恩”等精神风貌大提升系列活动,先后表彰脱贫励志模范、自强自立模范、好媳妇好公婆等63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今年,制作公益广告20余处,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地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深入人心。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言行,增强村民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宜馨超市添动力”“五好新风助脱贫”等系列活动,先后兑换生活物资2万余元,充分调动群众脱贫致富、参与基层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抓手,开展各类慰问、帮扶志愿服务,在全村范围内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十五里铺村于2020年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
围绕核桃、玉米、中药材产业,扩面积、强管理、助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壮大集体经济,转变产业结构,提升村集体经济水平。在保持原有玉米、核桃种植产业的情况下,2020年通过外出学习,与帮扶单位商议,先后申请各类扶贫资金120万元大力发展肉羊养殖,目前羊场已投入生产。邀请农技中心的专家、教授为村民传授核桃栽培管理技术等农业科技知识,结合农家书屋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宣传,举办技能培训班,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数达400余人次,发放科技资料500份。群众收入逐年增长,村集体经济产业不断扩大。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紧盯政策落实,全面做好脱贫后防止返贫监测及就业创业、小额信贷、兜底保障、脱贫普查等重点工作。在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和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上建立“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