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井冈山黄洋界游记 张永召

2021-04-16 14:10  西北信息报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让井冈山上的黄洋界名声大作,国人尽知。这千古名句出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毛泽东的作品《西江月·井冈山》,全文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和几个同样被黄洋界、被井冈山深深吸引的同志一起来到井冈山,一起上了黄洋界。

黄洋界为红军时期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中最大的哨口,还有四个哨口是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和桐木岭。黄洋界在井冈山的西北面,海拔1300多米。因为黄洋界常常弥漫着浓雾,看上去白茫茫一片,人们又称其为“汪洋界”。黄洋界因地形险要,所以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天然屏障。1928年四五月间,中国红军第四军在黄洋界的要塞上修筑工事,建造营房,驻扎军队,使他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两省的国民党军纠结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而中国红军第四军仅有多半个营的兵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有力配合下,凭借要塞抵抗,关键时刻凭借一门炮一发炮弹,就击退了来犯的四个团的敌军。实现以少胜多,保护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坐着观光大巴,我们一路直奔黄洋界景点而来。进了山区,到处都是红军当年留下的痕迹。有标语、有牌子,尤其在半山处,老远就看到很巍峨的红军雕塑下书“红军万岁”四个大字。雕塑中五位红军战士昂首站立,手持钢枪、背着大刀斗笠,目光坚定的凝视着远方、期冀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车盘旋着上山,我们又看到了一只胜利的号角在吹响。随后车就停到了黄洋界景区门口,穿过大厅时首先看到一副巨型油画。《黄洋界保卫战》油画简介说,油画长12米,宽8米。内容就是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的战斗场景,充分表现了当年井冈山军民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无畏革命精神。看着油画,我们仿佛也置身黄洋界保卫战中。耳畔依稀传来人鸣马嘶、子弹呼啸、炮声隆隆。出大厅后就开始爬台阶了,曲曲弯弯的台阶很陡,走起来很吃力。讲解员说这里就是当年的主战场,只有一条土路很窄。这里树木都被红军战士砍掉搬到哨卡上当滚木用了,所以四周都是光秃秃的视野很好。沿着台阶我们终于爬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往东南看就是湖南和江西交接处,两山夹一川,山路蜿蜒盘山而上至黄洋界。当年国民党部队就是从这个方向进军,从这条山路进攻黄洋界。再转过湾就看到了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的国保单位汉白玉石碑,国务院公布于1961年3月4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立。黄洋界哨口工事是1928年,红军利用天然地势修了三个防御工事,分别控制茨坪通往茅坪、大陇的小路,阻击江西永新和湖南炎陵方向来犯的敌军。三个工事互为犄角,相互呼应,组成黄洋界哨口工事。主要由战壕和炮台构成,当年的战壕已经被铁链栓柱围了起来,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红军战士趴在战壕里阻击敌人。再往前走就到了黄洋界的主要景区黄洋界炮台,一门仿制的90毫米迫击炮放在台子上,下面写着毛主席的名句“黄洋界上炮声隆。”当年正是在这里击发出一枚胜利的炮弹,吓破了敌军的胆。敌军主攻团长看到有炮击,误以为红军主力回防黄洋界了,仓忙命令撤退,其余三个团的敌军不明就里糊里糊涂跟着就逃窜了。黄洋界保卫战在几百军民的全力奋战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确保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安全。

站在炮台极目远眺湖南方向,阳光明媚、树木葱茏、山川雄奇。回头望去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高高耸立,朱德元帅亲书的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直道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我们一路浴血奋战为祖国换了新天地。毛主席在1965年手书《念奴娇·井冈山》词曰:“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