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那山,那人,那颗滚烫的心

2021-04-20 12:18  安康日报

通讯员 陈玲 张春玲

他曾把青春热血洒在军营,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书写了灿烂无悔的青春篇章。脱下军装,告别军营,他本色不变,在退役人生的二次航行中留下了一道精彩的航线。无论是在保卫国家国防的战场上,还是奋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场上,他都时刻牢记军人使命,彰显军人本色,把一颗滚烫火热的心奉献在脱贫攻坚一线,真正做到了退伍不褪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平利县长安镇派驻中原村和双杨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万勇的人生,一起来聆听来自退役老兵万勇的故事。

部队生活克难于心

万勇是个自信豁达,雷厉风行,做事很有想法的人,如他所说,部队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入伍前,由于幼年丧母,父亲工作的忙碌,年幼的他早早背负起生活的重任,感受生活的艰辛,他身上满是少年的叛逆、鲁莽、倔强,着实让父亲头疼,甚至担心他走上歪路。为了杀杀他的锐气,培养成才,高中毕业就动员他入伍。也许是每个男儿都有个军人梦,他欣然答应了。在部队严明的军纪,良好的思想教育,以及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中不断自我磨砺下,几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吃苦耐劳,坚毅执着的性格,也让他增长了知识,磨炼了意志,慢慢地成长起来。他说,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感谢部队多年的培养,教会了我不怕吃苦,锻炼了胆量和勇气,明白了勇于担当的可贵。

爱岗敬业,勤奋务实

有一种情怀叫退伍不褪色。万勇1981年入伍,1984年退役,回到家乡平利县被安置在基层财政所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基层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实现了从外行到内行,从军人到基层干部的华丽转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尽显军人本色。在担任长安镇财贸支部书记期间,他立足实际,倡导抓党建促创建,抓管理促服务,开展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示范岗,开展先进事迹、读书励志、家训家教、文体汇演等系列活动,激发和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个同志、窗口和机关科室尽展风采。他先后连续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退伍不褪色,扶贫战场显担当

雨后的中原村,平坦的水泥路干净整洁,田地里的庄稼在微风吹拂下来回摆动,一片生机盎然。万书记来了,快进屋坐。3月2日,村民胡世群看见走进来的驻村扶贫干部万勇热情打招呼,并迎进家门。老胡家里还好吧?茶叶长势怎么样?要及时了解今年茶叶价格的变化啊。万勇一边询问,一边掏出走访记录本。几年来,像这样的走访场景,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在中原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时刻牵动着万勇的心,一有空闲就到贫困户家中看产业发展,帮扶措施落实,了解收入。

他口中的老胡是中原村三组贫困户胡时群,胡时群早年丧偶,儿子因车祸丧失了劳动力,家中所有担子全压在了胡时群身上,高额的治疗费用与缺失劳动力使这个家庭顿时陷入了贫困境地,在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后,对症下药,万勇积极地为其想办法,出谋划策,跑路子,先后通过协调工程队,联系建筑材料单位,使原本居住在昏暗潮湿危房中的胡时群一家盖起了新居,并帮他用好扶贫政策,代办手续,帮助他一家获得了五万元产业扶贫贴息贷款,为其制定了种养加脱贫计划,指导他发展了2亩绞股蓝和3亩茶园,还自掏腰包为他家送去了几头活蹦乱跳的猪仔,鼓励他振作起来,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

好人啊,胡时群说,万勇为人诚恳、务实,愿意站在贫困户的角度为他人着想,所以贫困户都把他当成邻居、亲人,喜欢与他拉家常,听从他的指引,多亏了万书记的帮忙,现在我们一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地里种植了茶叶,家里养起了猪,收入比往年强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他真是我们贫困户的贴心人,胡时群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心中感激之情。

阳春三月的双杨村,万物复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芳香,漂亮的村级公路,村委会大院的白墙黛瓦,广场和篮球场干净整洁,村民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绿树,池塘边的柳树下,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家常,旁边健身器材上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古朴的村落,秀美的山庄,乡韵悠长,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们感叹时光带走了贫穷,曾经让人们都摇头叹息的双杨村,如今,已经改变了模样,昔日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村边伫立着几栋外表统一的白墙黛瓦漂亮楼房,房子的四周绿植苍翠,这里是万勇在双杨村负责打造的五个贫困户集中安置点,从征地、三通一平到开工建设,再到安置点建成,万勇做了大量的工作,倾注了他无数心血和不眠之夜。建房初期,按当时扶贫政策是把房子建好后,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才支付给每个贫困户两万五补助,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建房的钱,很多工程单位嫌利润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没利可图,都不愿意来承接这项工程。关键时刻,万勇以军人作风,扑下身子,忘我工作,充分挖掘身边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积极找人帮忙、游说、做工作,不分节假日的上下跑路,殚精竭虑,最后终于感动了安康某施工单位,答应先垫资开工建设。万勇每天都要抽大量时间去工地查看工程质量,询问工程进度,帮助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常常忘记了吃饭时间,忘记了自己身体的不适,万勇拼命三郎的精神,就这样留在了帮扶村领导和村民的心里。如今看着49户贫困家庭住进了新居,他心里有种深深地安慰......为贫困户居者有基屋而深感欣慰。

这几年,我们村的村容村貌、村道村舍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赶上了好时代,现在村民日子比瓜还甜。在村民吴明付的家中,他笑容满面的介绍双杨村这几年的变化,谈到了驻村扶贫干部万勇,他更是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万勇至今还记得,刚到双杨村时,这个由五个村子合并成的大村,贫困程度深且广,688户人家,2410人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在册的223户贫困户613人,人均耕地1.5亩,村里没有生产经营性实体,没有造血型的企业,只有一条满是泥泞狭窄的土路,基础设施极为薄弱,路的两岸破败萧条,居住环境极差。入村后万勇带领扶贫工作组迅速转换工作角色,方圆几十 平方公里的双杨村,他们用铁脚板反复丈量,调查走访、实地调研,很短时间内,万勇他们就摸清了双杨村致贫的主要原因。一是双杨村山大沟深,可用耕地面积土地条件差,交通不便;二是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大都干的是开矿挖煤的苦力活,伤残致贫的不少;三是智力低下造成的贫困;四是很多外出上学,有些文化的人和少数已经致富的人出去的都不愿意回来。这也是脱贫攻坚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

摸清症结后,他第一时间就去和让他非常敬重的,刚刚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能人屈孝余,以及让他颇为欣赏的敢创敢干的,也是刚刚被选举为村主任的胡奎一起商量,研究双杨村现实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三个心里装着贫困户的人,三个一心想挖掉双杨村穷根的人一拍即合。他们认为,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产业才能盘活,这是双杨村脱贫的关键所在。说干就干,他们一边打报告,请有关部门来双杨村实地调研,另一方面寻求部门项目政策支持,在他们积极努力下,争取资金6700万元用于修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自2016年以来,双杨村共修建村级主干路21公里,均实现由沥青铺设的路面,完成村内主要道路亮化近4公里。

修路的同时,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扶贫的关键还在于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户创业脱贫,如果没有过硬的产业支撑,群众即便当前脱贫,今后也可能返贫。他和村委会班子反复研究商量,决定把特色产业这个蛋糕做大做实,他们利用当地资源,采取村外招商,村内培育,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经过多方协作,积极争取,对外引进了陕西华丰牧业、安康益丰农业、隆昌中药材、陕西景润农业、莲花生态野猪养殖和女娲友缘富硒名茶6家农业企业落户双杨村,对内培育了鑫源生态猪养殖、朝阳畜牧、富成绞股蓝、跃农绞股蓝5家产业大户。现已建成市级农业园区1个,县级农业园区2个,发展经济主体16家,种植绞股蓝1500亩,魔芋1200亩,核桃2000亩,中药材1500亩。各种产业的蓬勃发展,弥补了双杨村实体经济的空白,从此双杨村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为村民稳定持续增收闯开了一条路子,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衔接好乡村振兴发展的方向,

真情实扶,用真情换真心

万勇用帮扶干部的真情温暖了群众的心房,感染和带动了身边人,陈得全就是其中一位,以前老百姓都以当贫困户为荣,甚至上级部门送来的慰问品都要攀比一下。万勇说,村民的思想素质有高有低,这也成了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扶贫先扶志扶智,帮人先帮技帮艺。这是他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所以在平时走访时,他积极认真向贫困户宣讲脱贫政策,树立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组织贫困户到专业养殖场学习养殖技术,到茶叶基地学习种植技术,还经常帮贫困户下地种菜,进棚养鸡,进圈喂猪......他以自己的实地劳作影响带动贫困户戒除等靠要思想,通过劳动的双手脱贫致富。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村民陈得全自愿退出贫困户。陈得全的变化让万勇深感欣慰,他大力宣传,希望村民都要向陈得全一样,不等不靠,勤劳致富。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利用勤劳双手劳动致富,已经成为双杨村广大村民的共识和价值追求。

同时,为解决从山上搬到集中安置点的群众吃菜问题,他和村委会领导积极想办法,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致富的要求,村委会在安置楼附近征地11.2亩,建成全市首个安心菜园,简单说,就是为每个集中安置点的搬迁户划分一块菜地,让他们力所能及地种些时令蔬菜,解决日常生活所需,而且有事可干,一举两得。他帮扶过的贫困户鲍德珍激动地说:万队长他们为贫困户真是把心都操碎了,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从这些朴素的话语里看出了他们对万勇工作的高度认可。

如今,安心菜园已经成为双杨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也让田园生活越有诗意,它所包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

退役老兵扶贫路上立新功

初心不变,不求功与名,但求无愧于心。作为常年在基层工作的万勇,虽然嘴上常挂笑容,一副豁达开朗的样子,但他的生活也有许多艰辛和苦恼。当组织选派他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时,他没有任何犹豫的服从组织安排,其实已经53岁的他有理由不去,更何况,他的家庭情况很特殊,妻子肾衰,每周两次要到距家60公里的安康医院透析,90多岁的老父亲时时要人照顾,他又是个极尽孝道的儿子,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曾两次住院手术,但他把一肚子的困难像往子弹匣压子弹一样,全摁在了心里,一心扑在了扶贫工作上,表现了退役军人的时代担当,用真心、真情,抒写出小家大爱的动人诗篇。

万勇的工作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也得到了各级党委的肯定,2018年6月,他被安康市委表彰为脱贫攻坚优秀工作队长,2018年10月,他被陕西省扶贫领导小组授予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他心里清楚,成绩与荣誉背后,是他对家庭难以言说的亏欠。

从退伍老兵到驻村帮扶干部,军装虽已脱下,但军人的誓言始终铭记于心,军营虽然远离,但军人的忠诚早已融进骨子里,万勇说,我很庆幸我的青春岁月里,有这一抹橄榄绿,之后的人生岁月里能投入到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并参入其中,他深感自豪,而作为一名老兵,这也是一场荣耀之战。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