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躬耕一片沃土 厚植产业根基

2021-04-27 09:03  商洛日报

白志鑫

放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普通又不起眼,却绽放“时代光芒”。“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其丰富的阅历、先进的营销理念、开阔的思路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开辟产品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商州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职业化为导向,紧扣“培训、认定、指导、帮扶”四个关键环节,完善“全面、系统、综合”培育路径和方法,目前已经培育职业农民1598人,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职业农民,倾听了他们的致富故事——

雷胜儒

新理念引领现代养殖业

四月的杨斜镇生机盎然,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乘车在蜿蜒的杨斜镇李湾村通村路上行驶10多分钟后,在一个岔路口拐入一条土路。在车上颠簸了近20分钟后,记者终于来到雷胜儒的牧野养殖专业合作社。

狭长的山沟里溪水潺潺,养殖场就位于溪水一旁。不远处,数百头(只)黑猪、山羊有的在喝山泉,有的在吃野草。羊圈里,一名中等身材的小伙正往食槽添食,引得山羊纷纷争抢。这名操作熟练的“饲养员”就是雷胜儒,今年35岁的他从事养殖业已有6个年头。

2015年,为了照顾家人,远在上海市打工的雷胜儒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在照顾父母之余,他就一直思考着怎样才能在家门口发展一项产业来维持生计。“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父母年迈,在城里打工也不现实,主要是考虑干个啥能把家也顾着。”雷胜儒说,他在村里考察时发现,村里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水草茂盛能省不少饲料钱,而且荒坡租金低,非常适合散养猪羊。决定之后,雷胜儒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就迅速建起了养殖场。

从最初要从事养殖业,雷胜儒就踏上了学习之路。商州区农业农村局定期组织专家上门指导,并经常组织他参加各种培训。雷胜儒还报名参加了职业农民培训,努力向更专业的领域迈进。

“我父亲一开始不理解,因为他之前就养过猪,经验还算丰富,觉得有他几十年的养殖经验在这把关,没必要再去花时间参加各种培训,那样费时又费力。”雷胜儒说,“尽管家人反对,我却从未停止过学习。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如果养殖业一味靠传统的思维去经营,不加入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的话,就势必要落后。”

在雷胜儒的努力经营下,养殖场的猪、羊、鸡数量越来越多,目前已实现了自繁自育。由于散养猪、羊的肉质、口感好,销量根本不愁。他与西安市的几个大型农贸市场签订了供货协议,产品全部销往中高端市场。2016年,雷胜儒成立了牧野养殖专业合作社。2018年,他继续扩大养殖场规模,成立了家庭农场,建成现代化标准圈舍。他还增加了污化处理设备,打造更加现代化的生态散养基地。2020年,雷胜儒为土鸡蛋注册了“椒园沟”牌商标。现在,他的农产品加入了“消费扶贫832”网络销售平台,已进入商州区名优农产品名录。2020年,他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

在雷胜儒的带动下,李湾村10多名村民也发展起养殖业。从喂养到销售环节,雷胜儒经常帮助他们,是养殖户心中的“养殖专家”。“不光有本地的,还有外县的,遇到啥问题就给我打电话、发微信找我帮忙。”雷胜儒笑着说。

从传统的养殖、销售模式到如今打通线上线下市场,雷胜儒感慨满满。“一路走来,最大的心得就是一定要重视专业化、现代化,以前的那套放在如今的农业领域肯定是太落后了。2018年我去南京市参观学习,除了开阔眼界,还学到了不少新的理念。”雷胜儒说,“下一步,我将继续扩大养殖场规模,把李湾村的一些荒地流转过来,然后种上中药材,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循环农业,吸纳更多的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陈学芳

提前研判及时规避风险

在黑山镇张坪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沟,一个占地20多亩的生态养猪场就坐落于此。现代化的设施,干净整洁的厂区,给这个人迹罕至的小山沟增添了生机。

4月21日,记者来到商州区黑山学芳养殖专业合作社,只见干练沉稳、落落大方的陈学芳正在忙碌。一说到创业梦想,她就打开了话匣子。今年38岁的陈学芳是张坪村人,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把养猪场经营得红红火火,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陈学芳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外打拼多年后,她决心回乡发展产业,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致富。“那几年原生态的概念很火,无添加的土猪肉、土鸡蛋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我们村山清水秀、绿草遍地,发展生态养殖再合适不过了。”经过一番深入考察后,她决定发展养猪产业。

2014年年初,陈学芳申请了30万元贴息贷款,初步建成1000头生猪养殖场,当年还成立了商州区黑山学芳养殖专业合作社。刚开始创业那几年,陈学芳和丈夫吃尽了苦头。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努力,当年年底出栏1000多头商品猪,虽没达到预期收益,但还是增强了陈学芳发展养殖业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自2015年起,生猪价格不断回落,市场陷入低谷期。期间,许多养殖户纷纷赔本销售,亲戚朋友也都替她担忧,有的甚至劝说她放弃。“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是一个荒废的小山沟,好不容易建成现在的样子,怎么可能就放弃?”回忆往昔,陈学芳不胜唏嘘,她说自己生性要强,绝不会轻言放弃。为了减少损失,她在镇上开起了一家放心猪肉店,专门进行自产自销,这样少了中间差价,扭转了当时猪场面临的困境。

“这些年一直在参加各种培训,不光是养殖方面的,还有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这对我帮助非常大。”陈学芳说,她积极参加由商州区农业农村局定期组织的培训,学到了不少经验,还结识了很多朋友,收获颇多。

2017年,陈学芳和朋友去镇安县考察,看到当地的腊肉销售火爆,朋友当时建议她也可以试着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学芳正愁着当年的猪价一直上不去,朋友的这个建议让她茅塞顿开。“养猪场的生猪就是优质的原材料,做成腊肉一来可以保存,二来腊肉价格高,利润也大,可以延长产业链。”陈学芳说,她为此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外出学习腊肉制作方法,回来后买设备、办手续,申请注册了商州区秦岭同河源腊肉坊。产品一经推出,随着生态猪肉的品牌,腊肉也远销到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一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有效弥补了生猪价格回落对养猪场造成的损失。那一年,她的养殖场经营逆势上扬,最终的收益还算不错。

在陈学芳的带动下,许多常年在外务工的乡亲也回乡养猪。为了带动贫困群众养猪致富,她为村里的几户贫困户免费提供了5头仔猪,辐射带动养殖户58户,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同时,她的合作社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

在陈学芳的抖音号、微信朋友圈里,都有她日常养猪的动态,而这些也为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去年,商州区举办消费扶贫农产品展销会,短短几个小时,陈学芳制作的腊肉、腊排骨销售一空,卖了1万多元,这让她再次坚定想法:只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销量根本不用发愁。

“以前干养殖,完全是被动的,市场稍有波折,损失就特别大,一天到晚有操不完的心。”陈学芳说,在一次次的培训中,她摒弃了传统的“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观念,提前研判,及时调整思路,才能最大限度规避市场风险,获得更多利润。如今,她已经拿到了中级职业农民证书,还要继续参加高级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

“明年想把养殖场扩大规模,改建成2层至3层的立体农场,这种现代化的养殖场占地小,但养殖量能扩大一倍以上,再配齐现代化设备。”陈学芳信心十足地说:“就一个想法,实实在在干,把猪养好。”

武凯

不断开阔视野提质增效

4月20日,谷雨时节,小雨淅沥,气温降低。在牧护关镇秦政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10多名群众围坐在一起拌料、装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为扩产作准备。

“今年,我们预计发展35万袋平菇、20万袋香菇。”商洛万牧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武凯说,目前基地占地55亩,有210个大棚,今年是他发展食用菌的第三个年头。

今年33岁的武凯于2014年回到村里养起了羊。“那一年,羊的市场价很高,我就心动了,买了300只小羊开始养。”彼时的武凯对于发展产业还是懵懂的,看着别人养羊都赚到了钱,他也跟着养起了羊。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2015年起,羊价、猪价不断下跌,他在价格最高点买回的羊发展产业,不曾想一下子就陷入了困窘,不仅挣不到钱,反而面临着赔本。勉强坚持了5年之后,武凯卖掉了所有的羊,计划重新发展产业。

2015年,武凯持续参加各类农民培训,不断开阔思路。“养羊那几年也没好好养,羊价上不去人也没心情。”武凯坦言,养羊失败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重新发展产业既要有勇气,更要有决心。在家人的支持下,2019年,武凯发展了5万袋香菇,购买了锅炉、装袋机、烘干机等设备,还建立了冷库,建成了现代化的食用菌基地,并注册了“益宜多”商标。

“经过系统学习,一开始思路就是清晰的,就是走质量的路子,按品级分类销售。”武凯说。再次创业的时候,他更加沉稳,一遍又一遍地跑市场,为香菇寻找销路。“以前是上门收,价格由人家说了算,我自己跑的订单都是以质论价,能挣得多些。”在武凯的努力下,他与西安市的“放心早餐”签订了供货协议。打通了销售渠道,武凯逐渐增加了菌棒数量,扩大规模。

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后,武凯的视野不断开阔。一到农闲时间,他就外出学习。武凯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更多的菇农解决了销售问题,同时他的基地也吸纳50多名群众务工。去年中秋节前,武凯收购了附近村民以及外地的优质菌类,包装成食用菌礼盒进行销售,直销模式让他赚了20多万元。目前,他还将产品投放到电商平台上,不断扩大销路。

2020年,武凯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现在发展农业还真不是过去那一套,我经常给父亲说,你们有种菇的传统,但起步只敢种几千袋,多了管不过来。而现在,我开始发展都是5万袋,因为上机器了,效率增加了不少,而且通过科技化手段种出来的菇品质很稳定。”武凯说,自己对“提质增效”深有体会。

2020年,香菇市场趋于饱和,今年武凯及时调整思路,增加了平菇种植。今年年初,武凯被选举为村支书。“我们村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地荒着太可惜了。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村上流转300亩地种植五味子,明年就能在地里套种黄豆、板蓝根等,通过发展立体农业,将有效增加土地附加值。农业、农村大有可为!”武凯信心满满地说。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