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西南隅的简池镇,距县城79公里,与四川省通江县相邻,环山绕水地势雄奇,清初因此地处于简槽池水坝旁而得名。开国少将符先辉就出生在这里。
符先辉,1918年出生,14岁参加简池区苏维埃政府童子团,15岁参加长征,60多年革命生涯中,身经百战,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十二旅副旅长兼参谋长,两郧军分区司令员、十九军五十五师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一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六十五军军长、第二炮兵部队副司令员等职务。1998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4月29日,记者踏上简池镇这片热土,追寻红色历史的点滴足迹,来到集镇边上的杨家营村。过了桥两三百米,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庄严肃穆、灰瓦覆顶的小院,院落宽敞整洁,符先辉将军年少时曾在这里生活和学习。后经当地政府全面修复,建成“川陕革命根据地赤北革命史迹纪念馆”,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遗物,真实还原了符先辉等革命先辈在赤北区的生活场景和战斗足迹。
幼年经历,让革命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年岁渐大,符先辉听到的有关红军的种种传闻越来越多,有些年龄比他大、在汉中读书的进步学生回到简池镇,讲了许多关于红军的事情,当地老百姓也盛传红军是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是天下难得的好队伍,这一切让符先辉感到新鲜、兴奋,革命的火种也慢慢在他心中萌发。
1931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从两河口行军到简池镇,红军在当地打土豪、分田地,救助苦难的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为民政策。耳闻目睹红军的种种行为,许多年轻人就自愿参加了红军,也让年仅14岁的符先辉下定决心,主动参加了童子团。1932年春,童子团编入红军队伍,符先辉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战火硝烟,让“红小鬼”成为“常胜将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符先辉受党的委派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展工作,率部与日、伪、顽军浴血奋战,5次负伤,先后参加了粉碎日寇进攻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上党战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豫北战役、浮冀汾地区战役、临汾战役、白晋线战役、灵霍介战役、吕梁战役、晋南战役、宛西战役、陕南战役、川北战役。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战斗中,他率部全歼了胡宗南部号称“御林军”的第一旅;在关垭子战斗中,他率部歼敌一个师;1947年,随陈赓、谢富治领导的部队渡过黄河,挺进豫西、鄂陕,创建根据地,建立了革命政权,有力的地配合了中原、西北战场对敌作战。
符先辉将军还率部在1949年参加了解放汉中的战斗,1952年和1955年两次赴朝鲜战场,并在1959年指挥了青海、西藏平叛作战,后到北京军区、第二炮兵任职。1961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
符先辉的老战友、原通讯兵政治部副主任张明少将这样评价他:“他善于使用侦查手段,非常注意了解敌情、民情和地志,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不打消耗仗。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可以说他是一个‘常胜将军’。”
心怀桑梓,把红色精神播撒在镇巴大地
1987年,69岁的符先辉将军返回故里,看望家乡父老,帮扶贫困老区。在了解到家乡的老百姓因为道路交通不便,上街不是涉水过河,就是绕行几公里,便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捐资修建了这座桥。而在此之前,将军远在北京也不忘家乡,时刻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不畏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多次返回镇巴考察调研。
当地老百姓对他不忘相邻、造福群众的行为感激至深,于是取名“将军桥”。30多年来,根据交通发展的需要,桥已经被当地政府拓宽改造、加固升级过多次,但是“将军桥”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流传下来不只有桥的名字,更有将军身上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如烙印一样深深的融入了镇巴人民的血脉之中。
在4月28日参观镇巴烈士陵园的时候,记者发现长眠在这里的不仅有战争年代牺牲的352名有名烈士和75名无名烈士遗骨,更长眠着在和平年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牺牲的93名烈士。泾洋河抗洪抢险中牺牲的武警七烈士、为国家修筑公路不幸掉入悬崖的筑路工人、为抢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牺牲的乡镇干部与学生……硝烟散尽后的和平年代,他们更是用生命践行传承了革命精神。
“碧血洒人间,赤心为人民。留的英名在,激励后来人。”这是烈士陵园纪念塔塔体北侧雕刻的符先辉将军题词。站在陵园俯瞰今日繁花似锦的镇巴县城,这盛世如你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后继者们更以拼搏奋进的姿态继续在大地上书写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