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山水田园沈坝就是桃源 种养加旅特色托起优势

2021-06-02 10:07  安康日报

记者 王拥 吴苏 通讯员 刘鑫

夏木阴阴,竹深树密,在一片浓稠的油绿中,记者走进位于汉滨区西北部的沈坝镇,连绵起伏的山乡深处,呈现出山下稻粮肥,山上桑影斜的田园风光,处处都能感受到产业振兴的勃勃生机。

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成为群众能否脱贫增收的重中之重,沈坝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调研,结合镇村实际,制定出每个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全镇9村1社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达到了一村一品的目标。在不同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全镇形成了多业并举、区域带动、整体推进的产业体系和农业布局,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好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镇党委书记钱广说:沈坝镇的产业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精的过程,通过建设示范园、成立合作社,做到了土地全流转、产业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农业集群化、节约化的路子,助农益农成效显著,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未来,我们将持续壮大产业,做强精品农业,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在十四五期间做好三农大文章,谱好乡村振兴曲。

织就蚕桑致富网

走进沈坝镇桥头村,入目可见的便是连绵成片的桑树园,盛夏的阳光染透了桑叶,翠色盈盈的叶片生长的肥大鲜嫩。桑园上的公路旁,便是桥头村支部书记方益平牵头成立的顶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了。

今年41岁的方益平,原本在煤矿工作多年,从17岁入洞挖矿,到后来自己承包工程,十余年的打拼,让他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2016年,方益平接到时任村支部书记唐忠信的电话,请他回老家发展产业。方益平没多犹豫,就决定回到大山,借助脱贫攻坚的契机,带领乡亲们择业兴业,脱贫致富。

由于沈坝原本就具有兴桑养蚕的传统,加之蚕桑产业见效快、利润高,方益平就立足村情,选准了蚕桑种养的路子。经过几年发展,1300亩桑园已经覆盖了包括顶峰在内多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工厂化厂房的规模也达到了1300余平方米。2020年10月,方益平又建设了蚕丝被加工车间,形成了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桑园养鸡,开发桑叶茶、桑叶面、蚕沙枕等衍生产品,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自去年蚕丝被投入生产以来,方益平的圣叶梦蚕丝被一经推入市场,便供不应求,在展销会上,更是屡次获得金奖。因为我们的蚕丝被完全是100%的桑蚕丝,具有吸湿调温等功效,所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今年我们村上小蚕共育240余张春蚕,预计可以制成2000多床蚕丝被,按照目前的价格,产值可以达到500万元。谈起自家的蚕丝被,方益平的语气间满是自豪。

按照沈坝镇党委、政府的规划,桥头村将依托方益平的圣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围绕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强化三产的思路,把该村的蚕桑全产业链打造成优势生态产业, 高质量构建传统茧丝加工的发展格局,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协调建立蚕桑分享产业延伸同步收益机制,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

蔬果粮油富乡亲

离集镇不远的花红村,连片的水田里栽种着150亩莲藕和300余亩的水稻。村支部书记胡纪全站在田坎上,不时蹲下身子,察看水稻苗的长势。不远处的莲藕田里,莲叶亭亭玉立,绿藻铺满了水面,蛙鸣声不时响起,一副蛙鸣莲叶下,鱼入稻花中的诗意景象在眼前徐徐展开。

依靠发展生态农业,花红村的景致更添秀丽,周末假期,不时还有游客专程跑到花红村游玩。但在几年前,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该村的大部分土地农田都处于荒芜的边缘。胡纪全就是在这个时期回到了家乡,担任村干部后,他牵头成立了花红莲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三变改革,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胡纪泉发现,莲藕作为一种种植周期长、采挖成本高的蔬菜,如果长期大面积种植,村民很难从中受益。2020年10月,借助陕西省发展粮油综合能力提升项目的契机,花红村在沈坝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全村687亩水田中,运用水稻直播技术,试点种植上百亩水稻,推进以优质水稻为重点的特色粮食产业增产增效,推进稻+生态发展模式,提升粮食产能和综合效益。等水稻收割后,我们就立马翻耕农田,栽种油菜,把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打造花红粮油基地,在乡村振兴时期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胡纪全说,除了粮油,花红村还有不少返乡创业的村民发展其他产业,80亩金丝皇菊、60亩葡萄,60头牛、100头猪等以家庭为单元的农场、合作社,都经营的有声有色。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标志,花红村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以粮油为主的传统农业不断被推上台阶,从土里刨食向土里生金转变。对于未来的发展,胡纪全很有信心:下一步,花红村将以粮油产业为主,特色农业为辅,长短产业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做实做强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将花红村的产业园区建成产品优势明显,区域品牌响亮、增收效益显著的优质农产品聚集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冷水鱼养出热产业

在沈坝镇鱼水园农业园区的池塘里,成群结队的鲤鱼、鲢鱼、草鱼正畅游其间,园区负责人王会模正在池边给鱼儿喂食,跃出水面的鱼群最小的已有3斤多重,连日来四大家鱼的价格上涨,王会模的脸上满是喜兴的笑容。

看着面前绿水如茵的池塘,王会模告诉记者,当初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为了改造成鱼塘,花的心思代价都不少。我本来住在建民,2019年,瀛湖网箱养鱼全面取缔,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就预感到今后鱼价肯定会上涨,所以就迅速回到老家沈坝社区,准备发展高山冷水养鱼。政府得知我有这个想法后,也都很支持,从政策扶持、土地流转、挖地造塘、引渠通水多个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沈坝镇境内生态优良,自然禀赋极佳,小河沟碧水长流,养出的冷水鱼肉质细腻,颜色美观,鱼塘的第一批鱼刚上市时,就吸引了不少周边的客商前来购买。

尝到甜头的王会模,前阵子又买了5000多尾鱼苗投入鱼塘,预计今年纯利润可达10万元左右。直言选准了产业路的王会模,却不仅仅只有把冷水鱼养殖做大做强的决心。由于沈坝镇还是战地作家崔八娃的故乡,王会模觉得,这也是一张极具分量的文化名片,可以与农旅产业深度融合,让沈坝镇更具内涵与特色。为此,他在建设鱼塘的同时,也同步规划了猕猴桃园、蔬菜园、花卉苗圃,目前已初具雏形,未来,将围绕冷水鱼养殖这一核心,打造出集垂钓休闲、康养度假、农耕采摘、游玩娱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有效地延伸产业链,不断增强园区的附加值,也为沈坝红色文化基地增添绿色的亮眼景观。

镇长魏铁牛说:随着沈坝镇生态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村民致富增收的动能也越来越足,不仅结出了产业兴、生活美、生态靓的硕果,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新印象也正在沈坝形成。

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路径下,沈坝镇的产业朝着绿色、多元,持续延伸的方向纵深发展,生态产业扮靓了沈坝大地,引领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顺畅,美丽乡村的底色成为村民生活向好的底气,绿水青山和着群众如花的笑颜迈向了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