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革命薪火永相传 村美民富展新颜

2021-06-24 09:26  商洛日报

方立 南玺 胡蝶

刘家花屋播火种

刘家花屋距商南县城约30公里,位于商南县清油河镇团坪村的油瓶沟口。是由刘氏建于清朝末年的5间徽派砖木结构房屋,建筑大气精美,雕刻花纹俊秀,当地人称之“刘家花屋”。

1935年5月18日,中共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率豫陕游击师进驻两岔河(现改为团坪村)刘家湾,经过广泛发动群众,红军于次日在刘家花屋前召开1200多人的群众大会,宣讲红军的政治主张和建立苏区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府的重大意义,号召群众推选能够代表穷苦大众利益的苏维埃干部。经过群众选举,成立了以姚启才为主席,石常安和姚胜亮为副主席的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

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乡苏维埃政府,先后于5月28日成立祝家店乡苏维埃政府,6月18日成立沙坪乡苏维埃政府,同时建立起乡苏维埃赤卫队。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以两岔河为中心,西起桃坪,东到富水镇,北至毛河、胭脂河,南达试马寨,面积为千余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人。

刘家花屋区、乡苏维埃政府在豫陕特委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先后在两岔河、清油河、柏树沟、何家湾、曹营等地打土豪88户,焚烧地契债薄;镇压了10多名土豪劣绅;将没收的地主的房屋、土地、粮食及大批衣物、农具、钱财等分给了当地贫苦农民,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苏维埃赤卫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敌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先后配合豫陕游击大队打退了国民党商南县政府“清乡铲共队”对苏区的“清剿”,完成了在清油河阻击敌军一一O师,掩护红军主力东进的任务。区、乡赤卫队联合作战,攻打峦庄街,活捉匪首王梦斋;打毛河、袭桃坪、闹武关、割电线,搅得敌人日夜不安,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在外线作战。

豫陕特委在抓政权建设的同时,在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发展了3名党员,建立起刘家花屋党支部。1935年8月下旬,豫陕特委在刘家花屋召开会议,决定把刘家花屋建成县苏维埃政府,并研究了干部人选。但是,因为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鄂豫陕边西征北上,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民团联合对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县苏维埃政府未及开展工作,便同其他区、乡苏维埃政府一同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

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从成立到被敌人破坏,历时3个多月。据不完全统计,刘家花屋区、乡苏维埃政府组织赤卫军300多人,先后向红军输送80多名新战士。红军走后,苏维埃和赤卫军干部战士有50多人被害。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播下了星星之火。

笔耕不辍守初心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幼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度过……”这是孙绍佩所著书籍《青春火花》中有关于自己的介绍。6月3日下午,当记者在商南县清油河镇团坪村见到76岁的孙绍佩时,他看起来身体很健朗。孙绍佩告诉记者,《青春火花》这本书,写的就是他对新农村建设的设想,歌颂新时代、歌颂新生活。

在团坪村,提起孙绍佩,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团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丹江告诉记者:“别小看孙老,他都能自己写书出版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书中描写清潼公路拓宽改线工程建设中,一群年轻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团结向上的精神,这也是我们现在乡村振兴中需要的,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基层奋斗的决心。”

孙绍佩说:“我是1965年开始当老师的,在那个年代,看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我深知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特别是成为学生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后,我一直在思考,让学生学成之后再回来建设家乡,是不是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够打造高水平、现代化的新农村?”带着这样的想法,孙绍佩在教好书的前提下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创作,他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坚持手写书稿。

“我觉得书籍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写《青春火花》这本书,我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描述了一个新型现代化的农村,一群人在不断创新中建设更美好的家乡。”问起写作初衷,孙绍佩告诉记者,《青春火花》只是孙绍佩创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他还有两部小说,《尖角小河》和《指点江山》正在写作中,这三本书共同构成《梦幻人生》系列,是他这些年思考建设家乡的结晶。

已经出版的《青春火花》中以“有点凉水喝”的穷山沟凉水沟和“十年没得两年收”的黄泥地凤鸣岗为载体,重点陈述了以大学生黄山为首的五兄弟以及他们的恋人一起艰苦创业的历程。这群人通过将近三年的努力,把梧桐村变成了基本旱涝保丰收的现代新农村。

孙绍佩想象力丰富,用五个人不同的特殊经历和成长过程来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章用语颇具白话风格,风趣幽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意味深长。小说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在通俗易懂中追求趣味性、娱乐性和可读性,又不失寓教于乐的道德教化,更体现了一位老教师对当前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产业兴旺促发展

“我家的蜜蜂不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出现大面积死亡。”听到商南县清油河镇团坪村养蜂人方有义的求助,刘丹江立即联系了镇科技特派员张先锋,张先锋二话不说,就前去方有义的养蜂场指导他如何养蜂。

在清油河镇,无论谁家养蜂,都会提到张先锋,他是业余养蜂爱好者,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学习养蜂。走进张先锋的养蜂场,就能看见整齐摆放的蜂箱,足足有200多箱。一进蜂场,就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蜜蜂往返其中,好一派热闹景象。

“作为一名养蜂技术特派员,我日常主要抓技术、做培训,提升中蜂养殖产业水平。”张先锋告诉记者,他虽然养蜂30多年,已熟练掌握中蜂养殖技术,但是还是得不断地学习。据了解,他现在每年可收集蜂蜜1000多斤,平均每斤蜂蜜售价80元。“前些年,蜂蜜都是经过亲朋好友的推广来销售。

这些年,口碑、质量都做起来了,也不愁销售。未来,我们依然会坚持品质,把蜂蜜做得更好、更精,让我们家的蜂蜜可以走得更远,走出清油河镇、走出商洛,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尝到大山里面的纯天然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谈到未来的发展,张先锋憧憬着。

团坪村气候湿润,降雨充沛,适合油桐、核桃、板栗、天麻、茯苓等生长,盛产香菇、木耳,村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天麻、蜂蜜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说起天麻,在团坪村流传着“一窝天麻一窝银”的说法。天麻产业的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天麻种植队伍。“以前种地一年才收入几千块钱,现在光种天麻就收入10多万元,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问起收入,村民范本有脸上乐开了花。现在,团坪村的天麻产业已经迈上规模化、专业化的轨道。全村有近500户村民发展天麻,仅此一项让全村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天麻已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金疙瘩”。

近年来,团坪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老区精神,积极谋划产业脱贫致富新路子,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村集体合作社,建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香菇示范基地和天麻基地,通过社区党支部牵头协调合作社和农户,多方整合资源,带动群众利用资源优势发家致富。现已发展天麻20多万窝、香菇120多万袋、板栗1100多亩、核桃800多亩、茯苓300多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了。村上积极同安徽亳州的药商联系,让药商上门收购;为群众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并指导村民签订收购协议,免除群众种植天麻的后顾之忧。同时,村上还大力改善基础设施,通村、通组路修到群众家门口,为村民进一步发展壮大天麻产业铺平了道路。

如今,团坪村已是旧貌换新颜。过去无公路、桥梁通达,现在是宽阔的马路;过去是土垒茅草屋,而今是现代新村;过去是传统农业,村民靠天吃饭,现在是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并进,家家奔小康。

记者手记

6月3日和15日,记者两次走进刘家花屋。

在刘家花屋,只见一波又一波参观的人来到这个只有五间老房子的地方。它虽然看着不起眼,却孕育了整个商南县革命斗争年代人们觉醒的意识,体现了商南人们追求新生活的热切盼望。

在刘家花屋,我们见到了革命烈士姚胜亮的孙女姚月风,她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我祖父被害于1935年底,祖父被杀害时,父亲姚元兴还年幼。当父亲看到祖父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后,也加入了革命。后来,我父亲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听着姚月风的介绍,记者也更深切地感受到在革命年代,先烈们争先恐后参加革命,努力为我们创造新生活的艰辛,我们应更加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

百年征程,英雄辈出;革命先烈,英魂永驻。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英勇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英雄不朽、精神不灭,他们身上那些“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凌云壮志、“救国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的英雄气概、“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战斗豪情,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