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我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一、明确练习目的,练习要有针对性
练习设计首先必须明确练习的目的,一方面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练习的内容,思考哪些练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练习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续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注重练习的针对性。让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到关键处,练到疑处,达到“举一反三”。我们在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的练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发挥练习的最大功效。如在教授,“长方形面积”时,要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决定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练习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
二、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练习中,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呈现新颖的题型、丰富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小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还可根据教材特点,多设计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这种寓教于乐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三、关注个性差异,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四、贴近生活实际,增强练习的应用性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任务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熟悉的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数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轻松学数学,快乐做数学,积极用数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让学生想办法算出教室的面积及家里客厅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思考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总之,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布置练习题时,注意到以上几点就能大大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