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引领产业发展 探索乡村治理

2021-08-08 05:07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朱媛媛

小留坝村距留坝县城以北3.7公里,总面积27.3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18户688人,党员24人。近年来,小留坝村党支部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加快全村经济发展,创新村级组织管理运行模式,按照“支村社合一”基本构架,成立“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并把扶贫社建设作为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18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汉中市文明村”。

狠抓脱贫攻坚工作,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2018年以来,依托扶贫社,小留坝村党支部大力发展产业脱贫项目,先后建成了林下散养鸡基地、椴木木耳示范园、袋料食用菌基地。截至目前,林下散养鸡规范化鸡场共建成9个、鸡棚17个,投放鸡苗24000只,出栏14000只,分红35000元;椴木木耳示范园共发展280架,分红14000元;2020年,建设年产量20万筒的袋料食用菌基地,吸收8户大户带动发展23万筒食用菌;发展中蜂630箱、土猪88头、土鸡10600只、特色经济林3800亩、中药材63亩。

引进国内知名品牌开发楼房沟精品民宿,形成固定资产2700余万元。自2019年底,该村积极协调征地事宜,结合旧宅基地腾退政策,将村民旧宅收归村集体用于民宿建设,去年建设完成楼房沟二期工程。

通过运营固定资产、承接代建制项目、入股生态修复公司等,村集体积累达到了72万元。去年,村集体净积累30万元,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依托楼房沟民宿、食用菌基地等乡宿旅游项目、产业基地等积极动员外出返乡人员回乡创业,吸收务工人员80人,每人增收2500元以上。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群众持续增收

通过扶贫社,为群众提供了5种增收渠道。群众依托生产要素齐全的产业基地发展产业实现增收;一些缺劳力、无自主发展能力的群众通过资金入股扶贫社产业基地,由承包经营产业基地的能人大户代管,根据股金享受产业收益分红;群众在民宿、代建制项目、产业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群众把土地流转给产业基地收取土地租金获得收益;村集体收益在提取公益金、公积金后,经全体成员同意,按股份进行分配。去年,实现全村村民人均分红208元,贫困户户均分红2102元。

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风文明持续向好

2020年,小留坝村开展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任务。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支村社合一”的村级组织协同共治体系,构建以四套班子为基础,其他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采取“因事设岗”的方法,按照“两正一副一文书”四个职数设置,补贴也相应地进行了提高。建立村干部权力责任清单、村级重大事项议事规则,修订完善村干部考核办法,实行“周考核、月汇总、季评定”,考核等次与个人评选优秀、绩效报酬兑付、年终奖励等挂钩。此外,扎实开展不合格党员排查处置。村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大幅提升,真正成为村上各项事业的领导力量和核心推动者,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道德体系建设方面,利用扶贫社平台,构建了以践行“村规民约”为主题的“两会(院坝说事会、村道德评议委员会)一屋(德美屋)一规(村规民约)为主体的德治体系,形成了群众“表现好坏、村民评议、红黑张榜、奖罚分明”社会氛围,奖罚结果不仅与积分挂钩,还与年底扶贫社分红相挂钩,提升了精神文明水平。

经济体系方面,与隐居乡里团队发展民宿产业,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1个,实施代建制项目,加强基础设施管护。提升了“一网格四平台”运行水平,完善了集体经济管理相关制度。

法治保障体系方面,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院坝说事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高标准建成村级综治中心。设置了便民服务室、公共法律服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完善了硬件设施。

权力监管体系方面,重点围绕“监管什么”“怎么监管”“谁来监管”三大问题,建强村级监督组织,厘清村级权力边界。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