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怀内京胡响 耳畔丝竹鸣——陈斌和汉调二黄的不解之缘

2021-08-17 09:15  安康日报

记者 周健杨迁伟

陈斌好像很忙,几次相约采访,都因为他有事而一推再推。这也激发了记者的兴趣,一位年近七旬、已经退休20多年的老人,不正处于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人生有闲阶段嘛,怎么会有那么多事情要忙呢?

追问之下才知道,陈斌每天早上送完外孙上学后,就一头扎进兴安公园里,练上一段时间京胡后,就组织剧团人员排练汉调二黄和综艺节目,着手准备各类文艺汇演。节目排练结束演职人员回家休息后,他还有剧团内外的一大堆事务需要处理,待到忙完时间已经不早了。

数次相约,我们来到安康城区兴安公园,在他练习、排练的间隙进行了采访,找到了这位老人和汉调二黄之间的联系,走进了他充实而快乐的老年生活。

自幼耳濡目染,随父出演汉调二黄

陈斌的老家本在紫阳洞河镇。在上世纪40年代,陈斌的父亲在街上开了一家餐馆,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洞河街道为汉江、洞河、汝河交汇之地,在那个不通公路、不通铁路、只靠水运的年代,因有三条河,洞河便成了上至紫阳,下至岚皋、安康的商贸流通和商运的重要码头,吸引了众多客商云集于此,不仅促进了地方商贸的发展,也为地方文化的发展、繁荣注入了活力。由湖北二黄腔进入陕南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唱腔优美、细腻而深受外来客商和当地群众的喜爱。

陈斌的父亲在开餐馆做生意之余,也成了汉调二黄的忠实票友,时不时地上台扮上一角唱上一段。由于喜爱,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斌的父亲干脆关了饭馆,进入当地的戏班专职唱戏。后来,他又凭着良好的嗓音和唱腔进入安康汉剧团从事专业演出。

1954年陈斌出生时,他们家也从洞河搬到了安康城区鲁班巷原汉剧团旁。自小,陈斌就随父母出入剧团,听着汉调二黄慢慢长大,和剧团里的叔叔阿姨们也越来越熟络。由于他长得可爱、又为演员家属,陈斌从几个月大开始,只要演出的剧目需要有小孩子出场,剧团的人就会安排他的父母带上陈斌。从初生儿到金童、玉女,我小的时候都扮演过。那段快乐的童年记忆陈斌至今难忘。那个时候,汉调二黄在安康非常风靡,安康城区除了国家单位汉剧团外,还有很多业余班社。农村比较大的集市也有自己的戏班,还建的有戏台,群众只要凑上几斤香油能够满足照明,就可以邀请戏班上台演上一场。安康汉剧团每天都有演出,有时一天要演上三四场。我也就每天泡在剧团里,看他们排练、演出,模仿他们的动作,玩着剧团的乐器,不知不觉间就爱上了汉调二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那个时代其他孩子一样,陈斌也经历了上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三线建设和招工就业的人生旅途。工作以后,陈斌进入剧团看戏的机会越来越少。陈斌就把对汉调二黄的这份挚爱深藏心底,专心学习、工作但他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三线建设工地,都是班里、队里的文艺骨干。

退休自学京胡,重拾汉调二黄梦想

三线建设后,陈斌被招进了原安康地区自来水公司,从事抄表、维修和管道安装工作。1983年安康特大洪水发生后,水源地被严重污染,自来水管道损坏严重,居民生活用水异常困难。面对这种情况,经上级研究决定,筹备安康城区灾后恢复重建办公室。陈斌因业务精湛被抽调到办公室从事水源地勘测、自来水管道设计安装工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因工作需要,陈斌又被调到了汉滨区(原安康市)环卫公司,负责收取安康城区的垃圾费,成了一位不用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因工作、家庭等原因,在此期间陈斌很少走进剧院去看汉调二黄表演,但和原来认识的一大批演员依然时常往来。

2000年,陈斌因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便提前退休回家休养。和很多老人一样,退休后一下子清闲起来,陷入了不知干些什么事情好的困顿之中。 2007年,业余班社汉调二黄文艺汇演在金州广场举行,陈斌便前去观看,发现有的原本就没有接触过汉剧的人也在参与演出、伴奏。陈斌便想:我好歹也算是演艺人员后代,自小就接触了汉调二黄,虽然嗓子不好,唱不出来,学习一门乐器从事伴奏也算是对父辈事业的继承。打定主意的陈斌就托人从上海购买了一把京胡,多方寻找经典唱段录音磁带,着手学习京胡演奏。

在此后的五年多时间里,陈斌每天一起床,就会打开录音机,边听录音磁带边练习京胡演奏。在兴安公园里,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天晴还是下雨,都会看到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坐在座椅上拉京胡。汉调二黄伴奏器乐中,鼓起着引领作用,京胡则是灵魂。京胡有着原板、慢板、快板、快三眼、中三眼、散板、导板、摇板、碰板、顶板、清板、垛板、流水、二六、滚板等几十种板式,每种板式随着场景、演员条件又有着不同的变化,学习起来非常复杂,特别是根据演员嗓音定音、定调很难掌握。陈斌介绍。于是,陈斌在听录音自己练习的基础上,遇到不懂的或一时掌握不好的曲调,就向原来认识的汉调二黄演奏艺人、京胡、锣鼓师傅们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六年的勤学苦练,陈斌的京胡伴奏得到了行内人士的认可,也成了汉调二黄业余剧团演奏京胡的翘楚。

组建业余剧团,带领专业演员演出

随着京胡演奏技艺的提升,一有空闲,陈斌就把从汉剧团退休下来的顾铭(已故)、李富强、王连生、陈朝玉(已故)、兰草、范惜民(已故)、王发芸、罗玉梅等演艺名人约出来,在兴安公园、龙舟文化园等地唱上一段,自娱自乐的同时促进自身演艺的提升。

2010年下半年,在这些老艺人的提议下,以汉剧团退休人员为班底的汉调之光艺术团组建成立。陈斌因为人忠厚、踏实,年龄也相对较小,身体、精力条件好,被老艺人们推荐为汉调之光艺术团团长,带领、组织老艺人们自娱自乐并传播汉调二黄文化。

汉调之光艺术团成立之初,只有七八个人,他们都是原来汉剧团的退休人员,有的还是汉调二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管是唱腔、身段,还是演出技艺,都非常出色。陈斌介绍。次年6月,艺术团在代表市老干局参加全省离退休老干部文艺展演竞赛中,演出的折子戏《五台会兄》获得了金奖。同年,在参加省剧协组织的第六届轩辕杯红梅大赛中,参演的剧目又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现在,汉调之光艺术团由原来的七八个人已经发展到了有演职人员40多人,他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承担着文化部门分配的演出任务,组织公益演出,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盛宴。陈斌不仅京胡拉得好,对艺术始终持有一种敬畏,每场演出都要精益求精,如果节目没有排练好,他宁肯不演也不会去凑场。汉调之光艺术团三弦手杨功志告诉记者,他为人也很低调,凡事都为演员着想,宁肯自己吃亏。

在带领专业演员自娱自乐、参与演出的同时,陈斌还不忘为汉调二黄的传承贡献力量。

2018年,在安康市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传展示活动中,非专业演员出身的陈斌在一些老艺人的劝说下参加了收徒仪式,决定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将汉调二黄传承下去。

在安康某商场做销售,一直酷爱汉调二黄的陈文君拜在他的门下后,他倾心教授,同时请剧团内的老艺人们给她传授技艺。这个女娃家里条件也一般,但她非常刻苦,也确实有天赋。你教给她100分,她至少能给你还回来90分。陈斌对这个徒弟很是骄傲,也把她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

很快,以罗玉梅、顾铭(已故)、李富强、王连生、陈朝玉(已故)、兰草、范惜民(已故)、王发芸为核心力量的授业团队便形成,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陈文君的演艺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调二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在身体条件还允许的情况下,把自身的本领教给年轻人,将汉调二黄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