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非遗”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

2021-08-23 09:31  宝鸡日报

编者按:陕西省宝鸡市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大多深植于乡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不少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遇到挑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这为宝鸡市做好非遗保护和利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方向。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的六营村是全国知名的“泥塑村”,近年来,该村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全力打造民俗村、发展旅游业,蹚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乡村旅游”的路子,不仅使非遗项目得以传承,也使当地群众得到实惠。如今,六营村泥塑从业者有160多户,全村年销售收入超过2800万元。

六营村的成功是否偶然?“非遗保护+乡村旅游”的经验能否复制?此次《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又将为宝鸡带来哪些机遇?

从“卖货”到“卖景”

8月16日,笔者驱车来到六营村。尽管并不是节假日,但村口生态停车场上,依然不乏挂着外地牌照的车辆。几名游客背着书包、提着相机,一边四处张望,一边跨进挂有“泥塑村”三个大字的牌坊。

“泥塑村”牌坊。

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相传制作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每逢古会,村里男女老少齐出动,带着做好的泥塑去会上卖,一年下来能挣几十元钱。改革开放后,村民们纷纷外出经商、打工,留下的也大都种起了水果、蔬菜,在他们看来,无论做什么都比做泥塑挣钱。随着从业者的流失,凤翔泥塑落入了低谷。

及至上世纪90年代,在胡深、胡永兴、胡新明等艺人的苦苦坚守下,凤翔泥塑迎来在各大展赛上亮相的机会,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特别是2002年、2003年,泥塑马、泥塑羊相继登上国家生肖邮票,使凤翔泥塑名声大噪,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于是,村民们又干回了做泥塑的老本行。

凤翔区六营村的艺人在制作泥塑。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日趋饱和,泥塑从业者逐渐在内部竞争中彼此消耗,除少数艺人的作品能卖上价外,其他人制作的泥塑无人问津。村民们不得不再次与赖以生存的手艺告别,凤翔泥塑又陷入了危机。

与其“卖货”,不如“卖景”。2016年,六营村党支部提出以乡村旅游促非遗保护的发展思路,随即聘请专业团队编制规划,建起泥塑一条街、文化广场、主题雕塑、复古牌坊以及游客中心、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等,将整个村子打造成彰显西府风情的景区。

同时,六营村还成立了泥塑专业合作社,推行“艺人带动+农户生产”的发展模式,鼓励泥塑艺人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并将技艺分享、传授给其他泥塑从业者,从而提升了凤翔泥塑的整体质量和品牌形象。

从“输血”到“造血”

总结六营村“非遗保护+乡村旅游”的特点,是在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最终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那么,这种模式和经验是否适用于其他有非遗传承的乡村呢?

通过采访,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宝鸡市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的发源地之一。走进闫家村,随处可见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的西秦刺绣元素,特别是村里古朴雅致的“西秦刺绣坊”,不但进驻了刺绣专业合作社,还展陈着西秦刺绣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成为游客了解刺绣文化、选购刺绣产品的一扇窗。

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的刺绣。

然而就在几年前,闫家村的刺绣还仅限于“走出去”,绣女们做好衣帽、荷包、香囊等,拿到节会上去卖,但由于款式陈旧、单一,往往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近年来,村里成立了刺绣专业合作社,把刺绣艺人们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观光、休闲、体验、食宿等乡村旅游概念,不断提高非遗项目的“造血”能力。

宝鸡民间社火是另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前在宝鸡市农村地区,几乎村村都有社火队,人人都爱耍社火,然而后来后继乏人,社火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的翟家坡村,近年来,村民们不仅重新耍起了社火,还带着社火走出宝鸡,在西安以及河南、四川等地表演,并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奖。

特别是这两年来,翟家坡村还在村内修建了社火广场、社火展览馆和传习所,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感受社火文化的魅力,绘有脸谱的马勺、葫芦等文创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在村民们看来,社火承载着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他们有责任守护好、发扬好,而乡村旅游就是最适合社火生长的土壤。

当然,与六营村相比,闫家村和翟家坡村在“非遗保护+乡村旅游”之路上仅仅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但可以肯定的是,将来还会有更多乡村在这条路上阔步前进。

从“困局”到“破局”

据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宝鸡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57个、市级非遗项目124个,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全市非遗保护和利用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推进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此次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这为宝鸡市更好地发掘、保护、传承、利用非遗,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方向和准绳。

在宝鸡市凤翔区田家庄镇北小里村,木版年画艺人王亚辉的作品《光辉的历程》,悬挂在非遗陈列室的醒目位置,作品以“南湖红船”为主要内容,辅以“光辉的历程”“1921—2021”“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等字样和五角星、和平鸽等图案,这是他专门为庆祝建党百年而创作的,一经推出便受到大家称赞:“原来木版年画还可以是这样的。”

凤翔区田家庄镇北小里村艺人在制作木版年画。

田家庄镇南小里村和北小里村是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之乡”,村里尉氏、常氏、王氏、邰氏家族制作木版年画已延续了20代。然而,受电脑和机器制作的年画冲击,凤翔木版年画一度退出市场、濒临失传。近年来,艺人们坚持守正创新,终于使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焕发生机。

北小里村党支部书记苏少辉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束之高阁,仅供观瞻,只有贴近生活、服务百姓才能永葆活力。他们曾与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相关人员洽谈,成立凤翔木版年画传习所,由木版年画艺人提供技术支持,由高校师生提出创意灵感,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从而将小手艺做成大产业,带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商品化带来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依托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挖掘非遗文化的时代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宝鸡日报 祝嘉 张珂骞)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