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民生周刊 | 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打山水牌 吃生态饭

2021-09-01 11:35  宝鸡日报

2021年8月3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民生周刊》

报道了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乡村振兴工作

原文如下:

白云村共有332户1027人,白云村分布着28处农家乐。围绕种植、养殖、旅游,该村吃起了“生态旅游饭”。

位于太白县县城以南19公里处,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现有耕地1769亩,林地6万亩。

凭借着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和辛勤劳作,村民们实现脱贫致富,圆梦小康。

2020年,白云村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家庭增收。

中长期产业全覆盖

地处秦岭腹地,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境内海拔最高3771米,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县城海拔1543米,是全省107个县区中海拔最高的县城,被誉为“陕西的青藏高原”。

如何增加村民的收入,曾是困扰这里干部的难题。

为探索致富道路,白云村党支部书记齐永丽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发展农家乐,但当时不被多数村干部、村民看好。为了探路,打消村民的顾虑,她以个人的名义贷款35万元在村里开了第一家农家乐。

从无到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民宿的经营之中。

通过折价补偿的方式,白云村将村民手中荒废的老屋、土地收归集体。然后,由村集体进行统一规划,将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

在发展农家乐的同时,齐永丽带领村民建成赤松茸种植基地120亩,养殖生态黑猪220头,种植蔬菜、中药材1435亩,使142户群众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全覆盖。

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白云村还建成145亩百合园、35亩垂钓池。每逢花期,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驻足观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白云村举办了中蜂、食用菌、土猪等特色种养及烹饪等方面实用技术培训20余场次,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培养致富能人和产业大户30余户。

资料图

旧物利用扮靓乡村

从太白县城出发,驱车向南19公里就到了白云村。

一排排的农家小院旁,几间青砖黛瓦的特色民宿点缀其间。整齐划一、干净整洁,这是白云村给游客留下的第一印象。

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伴随着产业的兴起,人居环境治理也同步、全域推进。

过去的几年间,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感受到了白云村的一系列变化:曾经散落的垃圾被清运干净,泛滥的杂草被清理,路灯照亮夜晚的村道,厕所经过了无害化改造。

这几年,白云村把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投入资金提升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该村提供的一份文字资料显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白云村绘制了450平方米的文化墙,栽植了2万余株绿化苗木,种植了300余亩景观花卉。

闲置的碾盘被铺成步道,旧木桶、旧木缸和小箩筐被改造成垃圾桶,从土坯房拆除的建筑材料被用到了新农村建设中……

除了青山、绿水、蓝天外,人居环境提升更是让白云村实现华丽转身。山林郁郁葱葱,村里流水潺潺,村民怡然自得。

值得称道的是,在人居环境整治、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白云村因地制宜,摒弃了大拆大建,着眼于旧物的改造和利用。

白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加大旧物利用力度,不仅节省了资金成本,更为乡土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资料图

从贫困村到“网红打卡点”

虽然有着绿水青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白云村也曾是贫困村。

“走在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众缺少收入来源。”齐永丽坦言,白云村曾是个“烂摊子”。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白云村所在的太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县。高山反季节蔬菜是该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前些年由于交通闭塞,制约了本地发展。该县总人口不足5万,2016年贫困人口有95户303人。

冬赏瑞雪、夏避酷暑,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白云村成为很多游客度假的选择地。

曾经制约农业增收的自然环境,却成了白云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地处秦岭腹地,白云村年平均气温7.7℃,夏季平均气温19℃,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空调城”。

除了优越的自然禀赋外,该村还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褒斜栈道、千年古驿站、张家沟敬德炼银遗址、贵子沟古学堂遗迹等。

早在2016年,齐永丽等村干部就开始思考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打造出宜居富足的诗意田园。

在她看来,白云村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诸多优势,“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距离县城近,如今交通条件得以改善,往来人流量逐步增加”。

过去的几年间,白云村先后荣获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等多项殊荣。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白云村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