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粮食丰收后,如何再增产?节粮减损可再造“无形良田”

2021-09-16 16:10  汉中日报

新华社济南9月12日电(记者 邵琨)粮食丰收后,如何再增产?记者从日前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了解到,与会各方认为通过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举,将“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的理念贯穿到生产、收获、储存等多个环节,可以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当前,全球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与会各方代表认识到,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粮食生产背后是大量耕地、水、农资等要素的投入。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介绍,生产减损依然是大范围的、需要任重而道远的行动环节。特别是要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升机械化、标准化作业水平,做到生产过程减损。

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调查统计,山东省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亩产量可提高10%-20%,平均每亩可增产100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亩均节水节电率分别可达24.3%和30.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之前的0.5提高到了0.64以上,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在此次会议发布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中,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共150名代表,倡议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需要全方位全链条发力。小麦机收是确保夏粮丰产丰收的关键一环。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表示,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率分别达到97.49%、93.73%和78.67%。今年夏粮机收损失率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粮食产量125万吨。

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挑战,使得全球粮食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20年全球共有7.2亿到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全球近1/3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同时全球近1/3的食物被损失或浪费,为世界敲响了警钟。

在济南举行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视频致辞中呼吁,各国群策群力、协调行动,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与会各方倡议,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强集约、可持续、低碳的现代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产后全过程、系统化节粮减损,建设“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

在中储粮济南直属库,矗立着一个个体积庞大的粮仓。人们即便不进入粮仓,通过高清摄像头,也能清晰看到粮仓中的颗颗麦粒。中储粮济南直属库仓储管理处副处长安西友说:“粮仓自带中央空调,还有智能通风等绿色储粮技术。粮仓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5摄氏度及以下,最高粮温不超过25摄氏度,有效延缓粮食品质变化。”

目前,山东中储粮系统共安装4500个高清摄像头,28万个温度传感器,实时对粮情进行预警预测。中央储备粮综合损耗率从2%降至1%以下。以济南库为例,一个储存周期,粮食损耗减少1600多吨,相当于3000亩良田一季的粮食产量。

除了“大粮仓”,适合千家万户使用的“小粮囤”对节粮减损也很重要。会后发布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中专门提出,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的技术培训和服务,重点加强小农户储粮新装具的推广和使用,提升粮食品质。

在实践中,“小粮囤”的作用已经发挥出来。自2007年以来,山东省累计投资3.71亿元,为农户发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据测算,这些储粮仓全部投入使用后,比传统方式储粮损失率降低5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4.9万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粮食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1年。面对粮食损失和浪费这一全球共同的挑战,各个国家为此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有的国家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打击食品浪费,有的国家加大了资金投入。

我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规范消费者和餐饮行业行为,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未来,节粮减损还需要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