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

2021-09-23 12:26  渭南日报

本报通讯员 闫皓

市生态环境局以“两学一开”大讨论大调研为契机,深入贯彻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高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大旗,站稳“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打造人城景业高度和谐的生态之城,牢记嘱托,不负人民,争当新时代“两山”理论忠实践行者。

抓治理,提亮生态绿色本底

综合施策,提升大气质量。精准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全面开展“冬病夏治”、重点区域涉气污染源排查整治,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替代。深入开展冬防攻坚战,加大问责力度,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实行差异化减排管控和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发挥大气热点网格预警作用,不断提升科学治霾、协同治霾水平,今年全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

攻坚治水,保障水体安全。实施“5+1”治水等专项行动,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加大水环境热点监测网格和江河联调智慧系统的研发,健全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抓好两江水生态修复,强化水源涵养区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工程改造,抓好“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问题和黑臭水体整治。全市优良水体占比100%,两江出境水质达II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分类管控,筑牢生态屏障。坚持“摸底数、控来源、防新增、减存量”,持续加大土壤详查力度,加强农用地详查成果运用,严控涉重金属行业污染,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推进“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加强秦巴生态保护智慧监管,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划定“三线一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整治“五乱”问题,抓好矿山生态修复、硫铁矿污染整治和尾矿库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筑牢秦巴生态安全屏障,助推“青山”变“金山”。

强监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为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效能,强化四大保卫战、水源地保护、矿山整治等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今年以来,我市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151件。

减污降碳,环境治理,既要靠制度硬约束、靠执法强保障,更要注重源头管控,充分运用经济、科技手段。我市加快智慧环保建设,依托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现全领域、全时段、全过程自动化监测。着力深化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信息共享、线索互通、案件共查,构建协同共治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新格局;推进秦岭区域小水电站整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0平方公里。落实十年禁渔措施。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铁腕守护美丽家园。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市生态环境局将“减污降碳”贯穿于“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制定实施“十四五”污染减排方案,推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先行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实践,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进多元化生态补偿;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协调增效;加强排污许可证后执法监管、“审计式”监管,探索构建排污许可证技术评估体系,推动建立一证式监管新格局……一系列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举措正稳步进行。

优服务,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利用好丰富生态环境资源,化“颜值”为“产值”,让美丽与发展共赢,是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优环境,积极服务“六稳”“六保”,既严格把好环境准入关、又做好一站式服务保障,制定行业“放管服”改革举措13项,梳理政务服务28项,推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及告知承诺制,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1个,涉及总投资12.8亿元。

强服务,落实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大胆探索“告知承诺一批”、简化程序“依规豁免一批”、主动服务“快速办结一批”,开展“局长体验审批服务”活动,切实提升项目审批服务效能。

做宣传,市县协同、部门联动、多渠道参与推进“环保六进”、六五世界环境日、低碳日、国际生物性多样性日宣教活动,进一步加大媒体宣传、活动策划、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力度,营造了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跑项目,积极谋划、包装、争跑大项目好项目24个,设计总投资7.52亿元,为打造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市添砖加瓦。

环境就是民生。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打造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市,取得了系列斐然成果——去年申报陕南绿色循环发展项目66个,总投资近56.5亿元,新创建龙头山等5家生态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率先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创建各级绿色学校142所、市级生态镇村63个、绿色文明单位22家,培树绿色家庭典型36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