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走进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山坡上金黄色的柴胡花田特别抢眼,村民们有的在地里忙着采挖柴胡,有的在家里忙着分等拣择、剪取收回来的柴胡根茎。
“山坡地贫瘠缺水,种粮食都是广种薄收。种植柴胡虽然麻烦且周期较长,但收益比种粮食强得多。”硖石镇姜王村六组宋志荣在庭院里一边剪取柴胡根茎,一边乐呵呵地说,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这几年种植柴胡,收入不断增加,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宋志荣在家门口整理刚采挖回来的柴胡
“硖石镇山地、坡地多,土壤贫瘠,但种植柴胡得天独厚。2020年,硖石镇群众在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地块大力发展柴胡产业,这些种植户的收入在2万元至6万元之间。姜王村群众种植柴胡已经多年,很多农户靠种植柴胡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硖石镇党委书记侯宏昌说。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近年来,硖石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柴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让主导产业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 谋划发展新“引擎”
硖石镇地处西部山区,面积15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4万人(农业人口1.96万人),耕地6.8万亩,林地6.4万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和典型的农林业大镇。近年来,硖石镇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探索发展特色产业的突破点,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做大做强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赋能长远,为脱贫攻坚成效提供强力支撑与保障。”侯宏昌说,硖石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只有加快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才能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硖石镇境内地势复杂,土壤贫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专家调查考证,这里种植的北柴胡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高且药性温和,属北柴胡道地药材产区,群众又有多年自发种植的基础。为此,镇上领导通过多方查阅相关资料、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与群众广泛交流、总结近年来全镇产业发展的经验后,确立了举全镇之力发展柴胡产业,打造柴胡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引擎。
创新机制 夯实发展大“底盘”
开局决定走向,起跑影响全程。发展产业不仅要考虑一时一地的特色,更要有眼光长远布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举措。
“镇上成立了硖石镇柴胡办公室,还组建了由全镇14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股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硖石镇柴胡办公室主任刘宗刚介绍,全镇全体村民都是联合社的股东,联合社以服务群众、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联合社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编制了《硖石镇柴胡种植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建设200平方米的农资库房、1000平方米农机库房,采购各类大中型农机具10余台。目前,农机已到位并投入使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中药材初加工项目正在申报。
与此同时,联合社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柴胡种植品种、栽种方式、病虫害预防等生长全过程进行规范,着力解决柴胡种植技术瓶颈,提高产品质量,使“硖石柴胡”拥有更高品质。目前,联合社已在五七村、司家窑村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柴胡种植实验田,在车辙村、张家崖村建设千亩柴胡良种繁育基地。全镇初步形成了“高校+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不违反国家土地、林地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柴胡种植规模已达2万多亩。
“联合社是为实现抱团取暖、优势互补而成立的经济组织。目前已从提供良种、农机服务、柴胡收购、仓储加工、农资配给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服务群众,使群众不仅能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更能在柴胡产业发展中取得更高收入。”柴胡种植“土专家”、联合社的理事长张银学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合作社为纽带,充分实现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真正把“硖石小柴胡”做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小柴胡成了乡村振兴大产业
近日,宋志荣在家门口整理刚采挖回来的柴胡。
年过八旬的宋志荣家一共种植了10亩柴胡。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行动慢,每年到了采挖时节,他都会比村里的其他农户下地早一些。
经介绍,记者了解到,今年,宋志荣家共有4亩柴胡到了收获时间,按照硖石镇柴胡产量平均每亩75公斤、每公斤收购价60元计算,该家庭仅柴胡一项收入就有1.8万元左右。
像宋志荣一样,六川店村的王广林也是种植柴胡的受益者。几年来,他家靠种植柴胡不但在村里盖了新房,还在宝鸡市买了商品房。
地处深山的司家窑村曾因交通不便、干旱缺水、产业滞后,导致农民收入不高。2019年,村民开始大量种植柴胡,当年全村柴胡新增面积超过100亩,销售柴胡32.5吨,产生效益近200万元。2019年12月,司家窑村通过了省级脱贫攻坚考评,全村人均收入达10160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大柳树村是一个只有115户445口人的小山村,但面积却有1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达3万多亩,是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的“国家森林乡村”。蜜源植物多达百种以上,每年4月至8月,不同的植物盛花期产出了不同口味的蜂蜜,5个月的养殖可产土蜂蜜4000余斤。
大柳树村党支部书记赵志毓正在检查蜂群
“我们村在种植柴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林地优势,大力发展中蜂养殖,做起了‘甜蜜’事业。”大柳树村党支部书记赵志毓说,现在,全村每家每户都养中蜂、种柴胡,有3户规模都在100多箱,村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有200多箱中蜂,年产蜂蜜1000多公斤,村民们靠这两个特色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发展产业贵在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硖石柴胡’是我们的品牌产业,要让品牌为特色产业‘溢价’‘赋能’,就必须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侯宏昌说,接下来,要以联合社作为纽带,延伸全产业链,对外积极开拓市场,注册“硖石柴胡”地理认证商标,打响“硖石柴胡”知名度,实现“硖石柴胡”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眼下,连片200多亩的育种柴胡基地已在张家崖村启动,地膜柴胡新技术已在五七村开始示范推广。
“我从外地学回来的机播、地膜柴胡种植技术,不仅保墒、草少透风,根系发达,还节省人工,产量增加,也一定能卖上好价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五七村青年农民李峰刚脸上写满了期待。硖石镇发展柴胡产业,播种希望、收获未来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陕西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