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初中那会儿开始读《平凡的世界》。这样说,并没有炫耀自己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阅读经典好书的意思。我主要是想强调一下这个时间概念,我读初中那会儿,具体是指2002年到2005年之间。
那个时候,我生活在陕南西乡县一个叫永兴村的地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贫穷农村。家里是三间泥坯墙垒砌的青瓦房,房子修好没多久,家里就发生重大变故,母亲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因此墙壁保留了黄泥原色,屋梁上老鼠乱窜,墙壁开裂,风和冷自由出入。一个在门背后垒砌的简单灶台,支撑起我简陋的一日三餐。
书?我只有两种,语文和数学课本。上初一了,无非是多了英语、思想品德等,但从不拿回家。也就是说,我读初中以前,几乎只接触过语文数学课本两种书。对学习没什么概念和兴趣,纯粹一野孩子。
因为寄宿亲戚家,放学回来,还要帮忙干活。我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放牛。饭后,把牛牵到偏僻寂寞的山沟里,看着牛吃草,看着太阳落山。晚上和星星一起,把牛赶回圈里。我的世界就巴掌那么大,我的任务也简单,上学,放牛。我活得像个白痴。
读书?这真是新鲜事儿!年长我三岁的哥哥,在县城读高中,每月回来一次。有一天,哥哥拿着一本《人生》回来,让我没事了读读。我像是从亲戚那里领受放牛的任务一样,从哥哥手里接过这本书,邹巴巴的,泛黄。
读书和放牛没区别。放牛的时候,我在读山读水读风读云读晴读雨。读书的时候,我在读字,一个个的生字。虽然已经上初中,但真认不得几个字。既然是哥哥授予的任务,那必须完成呀。幸亏我小学语文老师教会我查字典。
一本新华字典,一本《人生》,我自己都忘了读了多久。一边读,一边要在书上注明读音,不然读了前面忘了后面。《人生》读下来,我纯粹是在读字,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全然联系不起来。
一个月后,哥哥拿回一本《平凡的世界》,又让我读。阅读《人生》识字较多,读《平凡的世界》就克服了文字不通的障碍。但我读得很慢,属于最初级的那种读法,有时候老半天了还停留在那一页纸上。
初中是寄宿制,每周五回家,周日下午再去。《平凡的世界》只能周末读,我不可能把厚砖头背到学校去呀。每周日下午去学校的途中,脑袋里就不断回放着主人公的故事。
走在永兴村,我想到孙少安的双水村。河流涨大水了,我想到淹没田晓霞的洪水。冬天下雨的时候,我想到《平凡的世界》所描述的那片黄土高原上纷纷扬扬的雪花。在食堂吃饭,我总觉得哪个角落里站着一个瘦弱的孙少平。
人生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仿佛存在一个平行的世界,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人物发生某种神秘关联,你总想知道他们的故事,为他们开心和焦虑,为他们哭泣和忧伤。阅读是我唯一与这个平行世界取得联系的途径。我读得越来越慢,读完后面的又翻前面的,反复读。
一个以牛与乡村生活为主题的少年内心,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到现在,我都不能把当年这样的阅读感受阐述清楚。在我的生活里打开了一扇辽阔的窗?带给我了积极向上奋斗的勇气?在我内心滋生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这些……
读完《平凡的世界》,是寒假一个暖洋洋的午后。陕南那个小乡村的风,还是很刺骨,我爬到了屋对面小山坡的半山腰上坐着。从枯叶下面传来一种生命的气息,倔强的生命的气息。我泪流满面。
为了主人公与次要人物的命运,为了公平与不公,为了爱与恨达成的和解,为了家族的兴衰和没落。我当时还激情澎湃地在书的封底空白处写下了一些句子,那些分行的文字,构成了我内心最初的诗意。尽管多年后,再看那些文字,十分稚嫩。但我丝毫不怀疑它的纯洁与真诚。
一个放牛少年的内心,被撞击,被覆灭,宛若获得重生。我也想像孙少平那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想像金波那样能在异乡遇见一份纯洁的感情。《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物,如同一个个沸腾的细胞,在我体内支撑着奔跑的欲望。我将它们在内心供奉,用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我所遇到的贫穷、自卑,这些都不算什么了,我强大起来了。我开始努力学习。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我拿了全校第一。虽然只是一个三百多人的小镇上的初中,但足以让我兴奋很久。
我曾经当着很多朋友说,我很久不读小说了,因为再也遇不到一本像《平凡的世界》那样的书所带给我的享受了。这句话似乎有点片面和狂妄了。但的确如此,后来我读书,再也没有遇到《平凡的世界》所带给我那样巨大的震撼,我只能狭隘自私地认为,这是我此生读过的最好的书。
初中读过的那本《平凡的世界》我现在依然保存着,尽管是盗版,尽管发黄不已。在我内心它就是一枚被珍藏的温暖的太阳,将我此生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