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绿色发展奏凯歌 ——全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综述

2021-11-06 13:05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扬尘天气由过去每年27.2次减少到现在1~2次,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9天,较2001年净增101天。自1999年起,延安市实施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以来,山川大地披上了绿色新衣,实现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更富、物种更多、城乡更美六大变化。延安也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绿色成为延安主色调。二十多年来,延安累计完成营造林2455万亩,以年均114万亩的速度推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全市天然次生林面积由1999年的1625万亩增加到2075万亩。目前,延安林业用地面积达4454.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48.07%,植被覆盖率由46.1%跃升至81.3%。森林植被恢复后,防风蓄水固沙固土作用巨大,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8.6%,年入黄泥沙量由2.58亿吨减少到了0.31亿吨。

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全市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二级25种、省级13种。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在子午岭林区的种群数量增至110多只,是全国华北豹野生种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中国特产珍稀鸟类褐马鸡种群数量增至2800多只。种子植物现达1400多种,较上世纪增加了近百种,其中国家保护野生植物8种、省级20种。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突出的森林资源综合生态效益,也让人民看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延安市的碳汇开发潜力巨大,据测算,2020年全市森林可固定二氧化碳892.16万吨,释氧645万吨,分别较2015年增长320.16万吨、228万吨,森林资源固碳潜在价值为8025.69万美元/年。今年4月,延安市与国家林草局西北设计院签订《生态建设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在森林碳汇开发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经市政府同意,10月22日,黄龙山国有林管理局与贵州贵碳公司签订《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合同》,试点开展30万亩,确保早日惠及广大群众。

林业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延安市开始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积极探索发展以中蜂、森林猪、食用菌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林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20年底,全市干果经济林面积57.7万亩,干杂果产值达3.1亿元;养殖森林猪、森林鸡10.6万头(只)、中蜂17.5万箱、食用菌532万棒,林下经济产值达4.3亿元,林业总产值达182亿元。全市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2588人,年发放薪酬1297万元。

森林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延安市探索开展了森林+文化森林+体育森林+研学等森林+活动,支持发展家庭农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等林业+旅游新业态,建成生态村944个、全国绿色村庄16个、城市公园和山体公园80多个,开辟生态旅游线路12条,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劳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延安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森林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00多万元。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占金告诉记者,延安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大力推进,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纷纷从倒山种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一个个贫瘠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城镇化率达到6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5.3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气候更加宜人,到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 (记者 杜音樵)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