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名单,7名在陕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其中4人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包含外籍院士1人)。
中国科学院共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陕西师范大学房喻当选化学部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窦科峰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孙军当选技术科学部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当选技术科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共选举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兵器工业第203研究所邹汝平当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赵铱民当选医药卫生学部院士,西安理工大学孙学良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陕西师范大学房喻:
打破国外垄断研制了隐藏爆炸物和国际首创的毒品薄膜荧光传感器
房喻,1956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英国Lancaster大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功能表界面与凝胶化学研究。
面向公共安全重大需求,聚焦薄膜荧光传感研究,发展了单层化学、组合设计和界面限域动态聚合等敏感薄膜创制策略,揭示了“动态传能、特异结合、微环境效应”传感新机制,首创了叠层式传感器结构,打破了国外垄断,研制了隐藏爆炸物和国际首创的毒品薄膜荧光传感器,被国际同行誉为“国际薄膜荧光传感领域的领军人物”。孵化了深圳砺剑防卫技术有限公司,探测装备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
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创制,首创了小分子胶凝剂稳定的凝胶乳液,突破了分散相体积分数不能低于74%的限制,颠覆了凝胶乳液传统认知,拓展了凝胶乳液模板应用,实现了轻质高强高分子泡沫材料品种和工艺的双重创新,完成了凝胶乳液模板法制备高性能聚苯乙烯泡沫工艺的初步放大。
在意义重大的凝胶推进剂和高能量密度材料研制中,融合分子凝胶理论,解决了凝胶推进剂雾化效率低和高能量固液悬浮体系长期稳定化难等关键问题,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空军军医大学窦科峰:
长期从事器官移植研究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胰肾联合移植
窦科峰,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专业技术二级,现任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器官移植研究,针对器官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在移植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重要成果:国际首创脾窝辅助性肝移植术,克服了原位辅助性肝移植需切除患者部分病肝,创伤大、移植空间小、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在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基础上,依托脾窝实现“一体两肝”,大大提高了供-受者的安全性,并实现系列临床应用,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攻克了活体肝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肝血管、胆管重建等关键技术难题,完成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移植;提出了多器官联合移植“优先、序贯、共存”三原则,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胰肾联合移植;均实现患者长期健康存活。主编了国内首部《活体器官移植学》专著,形成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器官移植行业的进步。
西安交通大学孙军:
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形变相变与强韧化的研究发明了几种高强韧合金与纳米多层膜的制备技术
孙军,1959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金属结构材料专家,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形变相变与强韧化的研究。他针对合金强韧性之间呈倒置关系这一重大难题,在合金强韧化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了异质界面强韧化的新思路,建立了合金多尺度第二相耦合强韧化模型,发现了金属形变孪晶和纳米多层膜微纳柱体强度的显著外观与内在尺寸效应,据此发明了几种高强韧合金与纳米多层膜的制备技术,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
长期从事航宇结构优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张卫红,1964年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航宇结构优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陕西省侨联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科技部航宇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装备技术国合基地主任,陕西省空天结构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航空学报中英文版副主编,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国际仿真与多学科优化协会(ASMDO)副主席等职务。发表论文450余篇、SCI论文250余篇,他引7700余次,出版专著/教材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2件。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邹汝平:
为国家重大需求领域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邹汝平,男,1962年9月出生,山东威海人,研究员,曾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所长、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等职务,现任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任多型重点系统研制总设计师,为国家重大需求领域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科技进步奖多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重大需求领域杰出人才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空军军医大学赵铱民:
在口腔颌面部严重缺损修复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就建成了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赵铱民,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专业技术二级,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从事口腔修复医、教、研工作三十余年,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与正畸学。在口腔颌面部严重缺损修复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就,主要学术贡献有:创立了颜面缺损仿真修复技术体系;建立了系统的颌骨缺损咀嚼功能重建技术;发展了牙科磁性附着体固位技术;发明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创建了智能化精准种植和即刻修复的牙种植全新模式;创建并促进中国颌面赝复学发展,推动我国该学科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出“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解决了我军战救训练的重大急需,已装备部队;建成了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西安理工大学孙学良:
研究发展新兴纳米材料、低维纳米材料
孙学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西安理工大学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院长、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安理工大学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覆盖了基础科学、应用纳米技术及新兴工程问题,集中于发展新兴纳米材料、低维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半导体、金属纳米线、纳米颗粒和薄膜材料,包括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构筑各类高性能包覆层材料,以及将其应用于电化学能源转化和储存,涉及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现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OAEES)的常务副主席,担任Springer旗下的国际期刊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主编和国际期刊FrontierofEnergyStorage副主编。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