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录”方言“留住”乡音

2021-11-26 12:24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茜

近日,《陕西方言集成》出版,这也标志着历时6年9个月的陕西省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全面完成。该书的出版累计形成了10个市、89个区县文本目录99册,建立了310G的省、市、县三级方言语音档案数据专库,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全省各地方言。这项工作就是为了将各地方言进行数据和文字的采录,并进行永久保存,其目的是“留存”、“记录”真实的当地方言,在“留住乡音”的同时也为语言研究提供可靠资料。2016年起,汉中市也积极响应和启动了地方方言保护工作,并于2017年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省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全面完成奠定了一定基础。近日,记者带着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怎样开展、涉及哪些内容等问题前往汉台区档案局、陕西理工大学进行了采访。

这些汉中方言你知道吗

“你们住到哪台的?”

“我们住到西关的。”

这是家住汉台区的市民经常使用或者听到的对话,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会选择使用普通话,但是对于老一辈的汉台人,他们更多的还是在延续汉台地方方言。

翻开汉台区档案馆珍藏的汉台区地方方言调查资料,一个个熟悉又亲切地字、词、句子瞬间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在陕西理工大学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家住汉台区的大二学生小陈。“眼眨毛(眼睫毛)、莫法(没办法)、扯筋(找事)、脚趾拇(脚趾头),这些词我们现在也还在说,而且年轻人中很流行把这种方言和普通话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汉普’,我们觉得还挺有意思。”小陈告诉记者,像他列举的这一类方言年轻人还在使用,但是像肋巴骨(肋骨)、鼻梁干(鼻梁)、没日月(无聊)等这些他们不经常使用,但遇到别人说时也能听懂。

“我们还是习惯说汉台话,街坊邻居打招呼问个好、聊聊家常还是方言亲切,你说普通话就有点格格不入了。”家住汉台区风景路的李阿姨介绍道,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汉台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乡音。她说,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家越来越讲究用语文明和规范,但是像下白雨(下雷阵雨)、奏咋肉(做粉蒸肉)、热天家(夏天)、胳夹窝(腋窝)、倒拐子(胳膊肘)、太爷太婆(曾祖父母)这些词还是会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是这样开展的

“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我所负责的汉台区东关、西关两个点的方言调研和语音建档工作就历时几个月之久,在此之前我们还专门前往陕西师范大学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力求建档工作的高质高效。”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丹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此次调查主要涉及音系表、词汇表、语法表三大部分。仅她所负责的内容就调查了汉台区西关方言的声韵调、两字组连续变调、1000个单字、1200条词汇、65个句子、故事、300个自选词汇以及东关方言声韵调、两字组连续变调和单字1000个等多项内容。

方言发音人是指会说最正宗,最纯地方方言的人。在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中,要求每一重点区域必须确定1至2位方言语音发音人,年龄60岁以上、男性、本人及配偶均为当地人且长期居住本地,小学或初中文化。李丹介绍,发音人选择之所以这么严格就是为了确保方言的纯正性,同时方言语音建档工作量非常庞大,发音人需要用方言念完大量的字、词和句子甚至文章等内容,这些内容里囊括了亲属称谓、天文地理、饮食、动物等各个门类的日常用语;除了名词以外,还包括一些形容词、代词、日常用短语。

“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求发音人看着需要录制的内容,经过思考后迅速使用纯正的方言读出来,从而形成音频和视频资料,我们在一旁边听边对照确保方言准确性。”李丹告诉记者,除了他们会在前期做大量的调研形成资料之外,通常情况下还需要发音人连续不断地进行几天的录制,而他们大多都年龄偏大,所以录制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发音人的身体状况。除此之外,发音人怎样把纸上的文字用标准的方言准确地表述也具有一定挑战性,一旦出现错误就必须重新录制或者进行必要的剪辑。

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中除了字、词组、句子等内容以外,大量方言自选词汇以及民歌、曲艺、戏剧、故事等也收录其中,对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文化也进行了整理,对保护本地区的方言及以方言为载体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