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陕西从厚重的历史中走出,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影视作品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近年来,从《那年花开月正圆》到《白鹿原》,从《大秦赋》到《装台》,“影视陕军”在全国影视市场中大放异彩。
如何进一步拓展文化影视产业,日前,陕西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邀请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负责人,共同为讲好陕西故事“装台”。
“影视陕军”2020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0年,一部《装台》成了“现象级”电视剧。在鲜为人知的舞台装卸行业里,以张嘉益饰演的刁顺子为首的小人物们历经波折依然奋力前行、勇敢追梦,用双手和汗水改变命运。该电视剧通过“陕西人讲述的陕西故事”“西安人演绎的西安烟火”的陕味儿气质,成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重要突破。
其实,“影视陕军”去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电视剧产量名列全国第五,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量占全国29%。近年来,在陕注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1154家,平均每年制作生产70多部电影、10多部电视剧,名列西部第一。陕西电视剧形成了特有的“红色”品牌、历史品牌及现实主义品牌,“影视陕军”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西影视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尤以《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即34号文件)最为突出。“‘34号文件’出台后,陕西影视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影视制作机构增长迅速,总体运营状况良好,影视作品生产数量与质量持续攀升,电视剧、电影年均产量跻身全国五强。”陕西省政协委员、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表示。
陕西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尽管陕西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影视资源禀赋、区位发展条件等方面比较优势明显,但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距和短板。如何做大做强西部影视文化品牌,也是此次座谈会召开的初衷。
提起去浙江旅游,不少人都会去横店影视城“打卡”。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代表,每天都有不同的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制作。纵观陕西,至今仍无有影响的影视拍摄基地,也没有国家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现有的几个影视基地也以旅游为主。大多数在陕西取景的影视作品都是“雁过无痕”的候鸟式取景,无法形成产业聚合效应。
对此,陕西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高山分析,陕西省的影视行业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为在陕和来陕影视企业落地提供精细、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处于空白,制约了吸引高水平创作团队来陕拍摄和顶尖影视公司来陕发展。“已有的白鹿原、高家堡等影视基地,也因仅能提供场地、无配套服务,前往取景拍摄的剧组少之又少。”
目前全省1154家影视制作机构中,民营企业占了85%以上。然而,2013年至今,全省生产的103部电视剧,60%为国有影视企业制作,这些作品中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又占到全省总量的77%。国家一级导演、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万盛华“把脉”原因——产业链条不完备,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省内大多影视公司均体量较小,单独作剧的可行性不强,加之各制作单位相互之间又缺乏沟通交流,所以只能与外省公司合作,使本省资源流失。”
陕西各类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大量可挖掘的文化元素,然而依旧存在原创能力不足,缺乏类型多样、视角多元、精耕细作的精品力作和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经典原创,“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明显。“作为工作在生产一线的电视人,回顾这些年的创作,我深深体会到拍主旋律这类电视剧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一定要把这有意义的事情拍得有意思。”万盛华深有体会。
打造地域特色影视文创产品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影视行业涌现出‘互联网+’的新业态。因此,加快制定新的财政扶持政策,填补政策漏洞与短板尤为迫切。”张阿利建议,在这个背景下,建立一套完整、细致、高效的评价体系。在影视产业中,要根据影视剧的形态、题材、投资体量的不同,建立相应的评价与扶持政策精准实施。
高山则建议,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影视项目和影视创作倾斜。发挥影视剧大众传播范围广的优势,精准把握当下文化生态和社会现实,努力构建平民化的话语体系,用生动的人间烟火展现时代脉搏。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会长、光中影视董事长赵安提到了“创建西安国际电影交流城”的想法。具体来说,每月在西安举办一个国际电影周,树立西安是电影学术高地的形象,倡导来西安探讨电影学术文化的氛围,最终让西安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三极。
“在旅游景点开发过程中,利用陕西文化优势,建设极富特色的影视文化景观,并以景区或所属地域的文化为中心进行影视IP形象的重塑与孵化,打造具有地域影视文化特色的影视文创产品。”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委员、陕西优米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琼建议,发掘陕西影视文化“基因”。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