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你不知道的汉中巴山“知客司”

2021-12-03 14:02  汉中日报

冬季来临,位于秦巴山区的汉中渐渐进入结婚旺季。许多常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会趁着冬闲的这段时间回家相亲,如果时机合适,就会在过年期间把婚事办了。活跃在汉中巴山一带的“知客司”也迎来了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段。

何为“知客司”

“历史上的汉中巴山一带,大多数地方山大林深,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所以人们家里要举办一场比较大的礼俗活动,诸如婚嫁、丧葬、寿诞、满月、修房上梁之类的红白喜事,一般都要迎宾宴客,特别是婚嫁之事,一定要在‘过事’的十天半月前,请一位在当地具有名望的‘知客司’,替主家全盘操持所有事情,其实就是指在民间礼俗活动中支应客人的人。”汉中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周英向记者介绍。

在民间,“知客司”不单是一项民俗活动高超的指挥者、组织者,还必须是一位性格开朗、热情洋溢、擅表礼仪词的民间艺术家。并且以表诵礼仪词的形式来对整个民间礼俗活动组织实施、发号施令。

他们的礼仪词来自时代传承或即兴创作,话语系统灵动新鲜,包罗万象,大多是四言八句的韵文文体,有律有辙有节有奏,听起来有珠玉落盘的美妙。礼仪说词中融入了大量谐语俗语,间杂古语成语,诙谐幽默,雅俗成趣。

比如:

你们好比鸳鴦鸟,比翼双飞到白头。

二老堂前要孝敬,贤孝之人美名留。

家和才能万事兴,勤劳致富走正路。

平平安安过日子,莫让爹娘心担忧。

这就是典型的新人结婚时的祝福礼仪词。

女知客张学丽的一天

家住勉县张家河镇,今年53岁的张学丽是汉中少有的女知客司,如今,仍然活跃在勉县的山山水水间。

11月21日,是个好日子,勉县的两位新人将在这天成婚。早上10点,接亲的队伍将新娘接到婆家,张学丽立马安排人放炮迎接,并高声说道:

火炮一响是礼节,这时来的是贵客。

大家赶快去迎接,千万不能失礼节。

男人负责接男客,女人专门接女客。

见面先要把手握,再把客人东西接。

此时,接新媳妇的队伍到院坝边停住了,张学丽知道这是要去打发押亲的小妹妹和押箱柜的小弟弟了。她上前一步,轻声问道:“哪位是押亲的和押箱柜的?”四位小朋友都向她围过来,她马上给发了红包。待新人进门后,她转身去迎接女方的送亲队伍,挨个握手,把客人迎进了堂屋:

主家堂屋四四方,黑漆桌子安几张。

红漆板凳四面镶,来的贵客请坐上。

敬烟师傅把烟发,敬茶师傅快倒茶。

抽烟喝酒谝闲话,再请吃点向阳花。

主家条件有点差,敬请贵客莫笑话。

大家请坐。

万事俱备,准备开席。礼炮响毕,她面对几十席的男女老少,招呼他们入座,扯开嗓门,开始了开场白:

各位亲朋好友,大家中午好!

一言启句听仔细,主家今天过酒席,门上贴的红对子,喜迎新娘大妹子。

座位不恭请原谅,礼仪不到请宽怀。

主家有真情,没有好招待。

壶中无好酒,席上无好菜。

友谊地久天长,情义天长地久。

我代主家来敬酒,不喝好谁也不准走。

张学丽用她热情、巧妙的礼仪词将婚礼的氛围烘托得热闹、喜庆。这是她当知客37年来普通的一天。

张学丽的母亲当年就是远近闻名的“知客司”,从小耳濡目染,她学了很多知客司礼仪词和相关知识,16岁就开始独立担当婚礼的知客司。

“我干这行已经几十年了。几十年如一日,而今我仍然停不下来,只要别人乐意请我,我也心甘情愿去奉献。有了孩子后,我想人们不会请我了,谁知乡亲们依然‘不依不饶’,专门请人替我照看孩子。因此,哪怕再大的困难我都要克服,无论天晴下雨,有时家中没人看门,我花钱请人看门,背上娃儿也要去给人家知客,我答应了的事,就要守信用,必须认认真真去做。而且一直都是免费帮忙,不收取任何费用,有时候主家出于礼仪,会给两斤白糖、两瓶酒来感谢。在我们知客司眼里向来都是‘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张学丽说。

几十年来,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十、冬、腊月,她几乎都在给人知客。每一场典礼差不多都是她因人、因地、因时自拟的仪式,从热闹的“拜花堂”到幸福的洞房。然后,这些新人孩子的满月、孩子的婚礼也都由她当知客司,乡亲们见到她都亲切地喊她一声张知客司!

汉中巴山知客司礼仪词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的“知客司”是在民间礼俗活动中支应客人的人,但历史上汉中巴山一带知客司的负责内容要宽泛得多。但凡要“过事”,主家要提前半个月登门礼聘一位在当地颇具名望的知客司,替主家全盘操持相关事宜。知客司须提前到主家实地查看、商议“过事”礼仪的规格、议程等具体事项,拟制各种礼仪文书。活动当天,知客司主要以表诵礼仪词的形式对全局“控场调度”,而朗朗上口、雅俗共赏、诙谐幽默的礼仪词是其成功的王牌。

汉中巴山知客司及礼仪词,一直以来基本处于民间自发自为状态,直至上世纪60年代,还在本土民间活动中广为流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过事”的礼俗活动逐渐移风易俗走向现代化,原本靠着自学起家、家族传承、拜师学艺的知客司群体也日渐式微。因为各种条件所限,能胜任传统知客司的人较少,接活主要看乡邻感情,全靠办事主家一些礼聘馈赠,又不兴讨价还价,不算稳定的收入也难以作为谋生手段,人数更是持续减少。时过境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几乎没有新人学说礼仪词从事知客司,而老一代有不少已相继离世,健在的都为高龄。

“如今汉中健在的巴山知客司大约百余人,日常活跃者不足四成,主要集中在镇巴、西乡、城固、南郑、勉县、宁强等地。”市群艺馆研究馆员周英担忧,随着知客司群体凋零,礼仪词这种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也濒临消亡。从上世纪80年代,周英、刘光朗等有识之士就深入民间,走访调查汉中巴山域内老知客司,收集、整理和编撰《巴山知客司礼仪词》。本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后,市群艺馆将汉中巴山知客司礼仪词项目列入普查、申报、保护内容。2008年、2009年,该项目分别被列入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6月,汉中市群艺馆为四名巴山知客礼仪词的传承人颁发了优秀传承人证书,这一民间活动正式得到官方的认证。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