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吴耀晴侯敏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12月6日,在略阳县城“太白青泥种银杏”文化浮雕前,县高台小学四年级学生薛童心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11月30日至12月9日,高台小学1423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走进略阳县城东门楼文化浮雕广场、氐羌民俗博物馆江神庙、羌文化展示中心、家风馆、钱学森图书馆等处,探寻氐羌神韵、感悟先祖文化,领教家风道德,凝聚奋进力量,推进学校研学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浮雕文化墙,记录了略阳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再现了杜甫悲歌过略阳、李白在青泥河畔写下的名篇《蜀道难》;画面还反映了在“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国家领导人赴略阳视察灾情、慰问鼓励群众的生动场景……”聆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感慨万千。
革命先辈为国、为民、为民族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同学们心中油然而生。“缅怀先辈,赓续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同学们发出了由衷地感叹。
江神庙民俗博物馆是我国明代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具有羌文化建筑特色的古代戏院建筑群。一座座古代浮雕精美而神奇,一首首民歌情歌朗朗上口,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木质、石质、竹质生产工具,无不展现出略阳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让同学们对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勇敢顽强、生生不息,在艰难险阻中创造出宝贵文化财富的可贵精神,顿生敬意。
“走进江神庙,这里‘由外见墙不见木,由内见木不见墙’的建筑特色,让人惊叹;庙内不仅有反映古代民俗民情、神话传说、传统礼节的壁画,还有戏曲故事的彩绘、木雕板绘近400幅,它们都展示了略阳的古朴之美、历史之厚重,我为略阳江神庙悠久、文明的历史而感到自豪!”该校四(1)班学生杨子睿说。
在略阳羌文化展示中心参观现场,同学们看到了羌族的建筑、服饰、饮食、民俗等羌文化历史遗存以及建设成果的相关图片,了解到早在战国时期,氐羌民族就已在山清水秀的略阳繁衍生息,并留下了至今让略阳人深深喜爱的罐罐茶、菜豆腐节节、唱山歌和羊皮鼓舞等文化遗产和生活习俗。
叩开“家风馆”大门,在一片古色古香的氛围中,同学们开启了不同寻常的“家风之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家风馆“一厅、一廊、一堂”,学习感悟古代经典家训、伟人家风家训,了解了略阳本地乡贤、“最美家庭”“文明家庭”。
该校六(1)班学生王钰泽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向来重视家教。家,陪伴着我们从懵懂无知到成熟理智,塑造了我们基本的生活观念。参观‘家风馆’后,我真正明白了好家风不仅能使家庭和睦,更能让整个社会文明和谐。好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去传承,去弘扬!”
在钱学森图书馆,同学们通过观看钱学森事迹影像资料,阅读航天科普书籍,观摩航天科技模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钱学森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以及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短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研学实践活动中,略阳高台小学的孩子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略阳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也让同学们对先民们在艰难险阻中创造出的宝贵文化财富感到自豪;通过学习感悟古代和现代经典家训,让大家明白了好家风不仅能使家庭和睦,更能让整个社会文明和谐。研学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地域文化知识,而且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更为推进学校贯彻落实“五育并举”“双减”等政策方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个学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