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娜 李佩蓉
将自家房子两层楼改造成免费书屋,藏书5000多本,书法、国画、家风家训名言警句“装点”一室书香……自掏腰包花费数万元购书,只为让街坊邻居有书读、读好书,加强对文化的传播,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这位心系故土的老人就是“惠风书屋”的主人,我市“最美乡贤”,今年74岁的李旨春。
近日,由其创办的“汉王镇惠风书屋暨家风馆”,在汉王镇汉王村落成,同时作为汉台区图书馆分馆被予以授牌。
李旨春在惠风书屋中。 受访者供图
惠民之风 汉王村里有书香
1月5日,记者来到汉台区汉王镇汉王村,小镇主路上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书屋内的一室宁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临时管理员,李旨春的女儿李葆莉向记者介绍,书屋借《兰亭集序》之“惠风和畅”命名为“惠风书屋”:“农村里的青壮年一般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更多的是老人和小孩。为了让留守老人了解、学习一些健康养生知识,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可供借阅图书的地方,我父亲创办了这家书屋。”
记者环视整个书屋,二层小楼分别设有“书画展室”“读书屋”“雅集堂”“家风馆”及“二十四孝文化墙”等功能区域。在二楼110平方米的书屋中,藏有5000余本藏书。记者看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国通史》等成套书籍,几乎全套的国学通俗读本赫然在列;历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还有易中天《中华史》1至22册,以及历代伟人家风家训和青少年读物等图书种类繁多。最特别的,是关于汉中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书籍满满陈列了一整个书架,李葆莉说,这也是大家比较喜欢阅读的一类书籍。
坚守初心 为家乡建设精神园地
采访中,李旨春告诉记者:“走进大众书屋的多是附近的村民,他们来到这里,既能通过阅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民法、刑法和医学常识,也能借助文字走进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看新闻报刊了解最新鲜的资讯。未来,书屋将顺应社会发展,把图书作为动态管理,陆续增添符合社会潮流发展的图书,并长期免费开放,供乡邻及友人进馆读书品茗,雅集交流。”
当记者问及创建书屋的初衷时,原为我市一家房地产公司经理,退休后回归故里奉献余热的李旨春说:“我是地地道道的汉王人,在这片养育我的土地上,我清晰看到,树有多大,根有多深,每一个树枝的大小,都对应着在地下有多深的树根。对一个家庭来说,家风、家教、家训和文化状况,跟这个家庭各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作为人们所称的乡贤,对好的家风、家教传播十分有紧迫感。‘立德’是做人之本,《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创办惠风书屋暨家风馆,首先是为了安顿我的精神,再则,把孝文化、家教家风和文化经典作品等汇集于此,给文朋诗友们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环境,也想给我爱恋的汉王这片土地,创建一个带标志性的精神高地,给乡亲们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通过文化途径,让大家看到从汉王走出的人和家庭,为什么能、为什么行;历史上的人物和家族为什么能、为什么行。让大家看到没有好家风作支撑,人们的好日子不长远,代代幸福是一句空话。”
以书屋为媒 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惠风书屋暨家风馆为文朋诗友义务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场所,为汉王乡亲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环境。作为一个有文化思想含量的新生事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汉王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把它作为镇上一项公益事业来举办,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让惠风书屋和家风馆引领当地的精神文眀和文化建设。李旨春不仅仅满足于用书籍记录、传播文化,他还积极参与到当地养老、医养结合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他调研、撰写的《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与建设——汉王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汉王镇医养结合服务中的问题及应对思路》等文,被授予市级优秀荣誉。
今年74岁的李旨春,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书籍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家庭教育。如今,他的子女均事业有成,这让他十分欣慰,也更坚定了办好书屋的信心和决心。每当周末,看到学生及村民前来书屋借阅书籍,他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书籍和知识的能量却是无限的。只有通过阅读和学习才能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得到无限的丰富。
“我也计划借助各级领导的支持,借助文朋诗友、各个协会、各位乡贤的优势资源和力量,开展一些国学、孝道、礼仪、养生方面的讲座,举办一些有关汉王经济社会发展的好人新事撰稿、宣传以及书画展、摄影展,尽力为汉王乡村振兴多服务。”李旨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