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娜 见习记者 吴宁
村里环境从脏、乱、差蜕变为洁、齐、美,村集体收入从欠外债到收入7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近年来,城固县桔园镇陈家湾村坚持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统揽,创新经营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探索推行群众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增长、经营主体增收“三增”模式,走出了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联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整治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
“这几年我们修好了路,接通了自来水,村里的环境卫生也越来越好了。”说起当前的幸福生活,面对采访,几位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陈家湾村结合实际情况,多方面筹措资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补齐村内基础短板,拓宽硬化道路3.5公里、新建人饮机井1口,栽植苗木花卉1.2万株,新建观光景点1处,观光凉亭10个,观光便道和长廊1000多米,加固修缮塘库5口,砌护河堤1300米,新建U型渠2万多米,埋设污水管道5000多米,拆除旱厕23所,粉饰美化墙壁15000多平方米,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该村高标准完成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成为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小康大道”。除了路,陈家湾村还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村文化广场。每到夜晚,华灯初上,一盏盏路灯发出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画中,村中道路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上了绿植和蔬菜……如今的陈家湾村,成功晋升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成为全市的标杆和典范。
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和往年冬季农闲静悄悄的氛围不同,今冬陈家湾村是一片热闹。1月27日,走进陈家湾村的食用菌扶贫车间,一排排食用菌生产大棚排列有序,大棚内工人们一个个正热火朝天地干活。“现在,村里办了扶贫车间,在家门口都可以打工,一个月轻轻松松就有两千多元的收入我对脱贫后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见到脱贫户陈亚梅时,她正在大棚里搭建摆放香菇菌棒的架子。
前些年,该村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大多靠柑桔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贫困发生率高,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乘着脱贫攻坚好政策的东风,陈家湾村迎来了发展机遇,不但贫困户全部脱贫,村内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让土地“活”起来、产业“兴”起来,该村村“两委”精准摸“家底”,进行了全面清产定权;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扶贫互助合作社、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全部纳入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设立人口股、耕地股两种股权类型,人口股一人一股、耕地股一亩一股。最主要的是,统筹盘活了各类土地资源,建起以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为主的扶贫车间,集种植、采摘、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千亩荷塘,还有竹海生态观光园区、“红美人”柑桔基地,带动了村民和周边劳动力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97元、村集体积累达72万元。
提升乡风,让生活更美好
美丽乡村,不仅要生态宜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还要村风淳朴。“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带动下,我们村产业壮大了,文明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形成。高度组织化的合作社统一劳动,增强了村民的规矩意识,更锤炼了村民之间相互配合的协作精神。久而久之,村里矛盾纠纷少了,互爱互帮互助成了乡亲们共同遵循的乡风礼俗。”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向前说,村上还开展“说事大院”“最美家庭”“好公婆”评选等活动,村民们思想得到转变,乡村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村里的环境变好了,邻里纠纷变少了,村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了,陈家湾村变为远近闻名的香菇村、荷塘村、竹海村,村里村外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共同富裕、乡风淳厚的喜人景象,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迈出一个个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