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周村,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成为“天下第一村”,完全得益于一条不长的街道,虽说此街不足一里长,却蜚声中外,有着“大街”之称。
大街,是周村古商城的主角。过去,周村的乡下人进城不叫进城,而是说“上街”,指的就是大街。可以说,大街就是周村的代名词,有人也称之为“周村街”。六百多年前,北方商业重镇的基础就是由此夯实的。家乡的历史可谓久矣,春秋战国时就是齐国的於陵邑。曾经“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有“丝绸之乡”的美誉,汉孝子董永的故事便是发源于此。明末清初,逐渐发展起来的商贸走向鼎盛。蒲松龄先生曾有:“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的记述。清末,清政府又批准为商埠,商业一度“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跨江越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其“旱码头”身价与“水码头”汉口相提并论。
别看大街不大,周围的丝市街、状元新街、银子市街、绸市街、芙蓉街、电话胡同、万顺街、水胡同等主要商业区,都是从大街伸展出去的。周村开辟为商埠后,京、津、沪等地的千余家老字号,美孚石油公司、壳牌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铃木洋行等108家外国商号,大德通、日升昌、三晋源等200多家晋商银号以及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周村的商贸发展达到了鼎盛。“济南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之语,不胫而走。
川流不息的大街,来了的人走了,走了的人又来了。街心那棵粗大的芙蓉树,早已模糊了他们的面孔。不过,装满一街的东家们却不会忘记:泉祥茶庄、南洋兄弟烟草、润生医院、福东广货店、益友堂书局、英美烟草同庆号、瑞林祥绸布庄、同仁堂药铺、谦祥益老店、天宝银楼、裕兴厚南货店、亚东大药房、陕西顺兴漆店、信坊村酱园、文聚祥书局、三和金店、日本大福洋行、万盛公百货店、上海同聚和食品店、花半积堂药铺等50余家实力雄厚的老板们。除了载入史册的顾炎武会友、曲二疯子打税官、山东护国运动军政府等大事件,有口皆碑的《周村寻古》《大染坊》《旱码头》《闯关东》《活着》,究竟演绎出几多人间喜、悲剧目,俱已随着历史长河滚滚而去。激流奔腾中溅起的几朵浪花,瞬间又消失在奔腾不息的河水中。正如孔老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眼前,只有这些饱经沧桑的青砖灰瓦、锈迹斑斑的铺首衔环,似乎还残留着些许记忆。不过,自然规律如此,记与不记都无所谓了。
一百多年前,当许多人还不知道电话是什么东西时,这里即有了大清邮局、电话局、火车站、洗澡堂、旅舍、酒店等先进设施。洋车、洋火、洋烟、洋油灯、电棒子等洋货,已经司空见惯。由此可以折射出周村商业的极度繁荣与奢华。由此也催生了相关的产业和文化,大凡到过京城的人都知道“板爷”的由来,说句大白话,就是蹬三轮车的,相当于今天的“的哥”。北京“板爷”蹬的三轮车是车夫在前,客人在后。而周村的三轮车却是客人在前,车夫在后,名为“倒骑驴”,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别看这一前一后的变化,却蕴藉着家乡人“乘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折射出“礼仪之乡”的好客内涵。
周村花灯,是与京灯、苏灯相提并论的三大挂灯之一。家乡的挂灯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东周时期。那时候当地百姓都养蚕织纨,丝绸是齐国最早流通的商品之一。充分体现管仲智慧的“齐纨鲁缟”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家乡人对教授他们养蚕、制丝、织绸的嫘祖特别敬重,尊称她为天后娘娘,建有“天后宫”、“娘娘庙”。据说正月十六是嫘祖寿诞,人们一大早就包饺子供奉她老人家。前一天晚上还要到河边把蚕帘子洗刷干净,这样蚕的成活率高。因此淦河沿岸便出现了长长的灯笼,逐步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风俗。不过还有着“战乱不挂;歉收不挂;皇帝晏驾不挂”的三不挂规矩,无形中周村的挂灯又成了社会的晴雨表。
伴随着周村经济的繁荣,晋商、徽商、秦商、浙商等客商大量涌入,十五挂灯成为商贾互相攀比的展示舞台,且规模越来越大。异彩纷呈的南、北灯式大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到的地域特色。虽说丝市街、银子市街、芙蓉街等多条街道都挂灯,大街的挂灯却最有代表性。整条街都是丝绸蓬顶,异彩纷呈的各式彩灯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既有传统故事、历史人物,也有花鸟走兽、鱼鳖虾蟹,其花灯特点,是以当地丝绸面料为主,集书画、剪纸、刺绣为一体。最别有情趣的,莫过于走马灯和盒子灯。前者自然转动物随景变,后者就更有意思了。磨盘大的盒子吊在空中,点燃后盒底脱落,鞭炮声中自然烧毁,接连出现的吉祥花样,随着掉下的火花,燃烧完一个又出现一个,妙趣横生达半小时。
家乡人有着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可以说周村街上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宗教信仰包罗万象。既有佛教的千佛阁、观音殿、三皇殿,也有道教的三星庙、土地祠,还有民间信仰的龙王庙、三教合一的魁星阁、异域输入的天主教堂、明教寺等等,令人称奇的是,除了这些古今中外的神仙崇拜外,这里还有个五仙坛会的民间组织,他们崇拜信仰的竟然是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和狐狸。其实,想想并不为奇,恰恰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家乡人已经早有所认识。这样看来,这片古老土地的包容性便一目了然了。
当今,周村古商业街市成为昔日兴旺的缩影,变脸为4A级景区的“周村古商城”。它不但是单一的景点,还仍然作为商铺在使用着。作为“活着的博物馆”,向中外宾朋诉说着当年的辉煌。这里的商家与他处有所不同,都是前店面后作坊的的形体,这样的目的是把自己作坊生产的“蚕丝、绫、罗、缎、绸”等丝织品,不需要中转就可以上市,减少了商品成本,增大了货物的竞争力。常言道:无娼不养商,的确如此。这里不仅仅有商贾大款逍遥的妓院,还有供苦力宣泄的“破席头”。小时候,曾经到大街一个远房亲戚家住过,据说那就是一家曾经的妓院。
每每走在家乡的石板街上,俨然踏在历史的琴弦上,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的音律在萦绕。是那种缠绵温柔的感觉,似乎还挟带着母亲的体温。拽着母亲衣角的回放,舔舔嘴唇,至今还有那串山楂蘸的味道;花上一毛钱,“周村煮锅”里翻滚着豆腐叶片,撕一碗玉米煎饼,热乎乎美滋滋成为炫耀的资本;母亲半搭丝网的代价,换来木旋门市部两毛钱的陀螺,快乐了我的整个童年;花上一毛钱,“王八打鼓”玩具摇在手里,会叫小伙伴心里痒痒半天;一个金星笔头,换来了两本小画书,《海岛女民兵》的故事记忆犹新……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在这条斑驳的石板路上发生。当然,这里的一砖一瓦,还有那锈迹斑斑的门环,都有着太多太多的记忆。在府后街一家工厂干临时工,几乎天天和琴穿过这些古老的街道。不经意间,就会捡到一串故事。《今日无税的故事》,演绎着太子太保李化熙的智慧;《还金处的传说》,承载着家乡人拾金不昧的善良民风;《扬州桥传奇》,折射出为民造福苍天相助的美好。还有王状元、毕尚书、蒲松龄等风流名士的种种传说,都成为了我永远的美好记忆。
朋友,当你了解了我家乡的“大街”点滴后,还认为它仅仅是一条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