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青山绿水细商量——安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回眸

2022-02-23 09:02  安康日报

记者 璩勇 李莹 通讯员 张朝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果要全面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许应该多一个观察角度和实践内容。那就是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要主动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还要主动认识自然规律,积极与自然对话;主动了解自然习性,及时规避风险远离灾难。这是记者在安康市地质灾害监测中心采访时的感悟,也是对近几年来安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刻印象。

市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主任夏德晏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中省要求,全市上下坚持生命至上、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理念,以责任体系网格化、基础工作规范化、监测预警智能化、宣传演练常态化、工程治理标准化为路径,多措并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全市隐患点从2011年的3864处减少至当前的2586处,减少了1278处。自2015年以来,我市已累计5次荣获全省地质灾害成功预报第一,累计成功预报78起,避免人员伤亡2662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21亿元。

在安康,避灾防灾能力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指标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六种类型。安康地质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常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与此同时,安康不少县(市、区)人口密集,面对山大沟深坡陡平地少的地理条件,群众建房选址选择空间有限,基本没有回旋余地。地质灾害,是从高山到河谷几乎所有安康人都可能面临的威胁。

与往年相比,2021年入汛以来,灾害频次加剧。多轮持续强降雨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也把应对难题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面前。

市委、市政府将地灾防治工作与防汛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调度会专题听取汇报、分析形势、会商措施,并安排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在市政府党组扩大会上讲解地灾防治知识实务、强调责任要求。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对关键节点、重点时期的地灾防范应对进行具体批示指示,多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调研检查、督促指导。

同时,我市持续构建以自然资源、水利、气象、应急、公安、民政等部门为主体的横向责任体系,完善市、县、镇、村、隐患点五级纵向责任体系。2011年9月,安康市率先在全省成立副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各县(市、区)成立了副科级专门机构,结束了长期以来地质灾害防治监管无专门机构的历史。通过健全完善地灾防治共同责任机制、督查机制、奖惩机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跟踪问责、考核问效的防灾减灾大格局。

为规范基础工作,健全预警防控机制,市自然资源局持续健全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预案》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调度协作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地质灾害损失分担体系,强化保险在灾害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开展重点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建立排查巡查常态化机制。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能力现代化水平。多年持续用力逐步显现出巨大作用。扎实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极大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与自然对话,依靠的是从业务人员到村组干部的责任担当,也依靠科技投入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防范灾害风险,目前一靠人防,二靠技防。

提前预警,主动防范,是地灾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接到气象台天气预报后,我们会及时与气象、水利、应急、水文等部门召开会商研判会,对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风险分析,明确重点防范区域,并提出防范应对措施。同时,及时向各相关部门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发送市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中心副主任谢小妮介绍。

在安康,地质灾害主要受降雨影响,多数地区都是因为土壤含水量高度饱和而增加了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2021年8月份以来,全市发生的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高达1087起,基本都是源于降雨。

但是,雨停了不是灾害就离开了,很多地质灾害发生在雨后,甚至在下一次并不显著的降雨过程之后。因此,灾害防范与天气相关,更依靠对各个隐患点情况信息的及时掌握与综合运用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应急处置,还是一个持续跟踪监控的系统性工程。

夏德晏介绍,正是着眼工作实际,我市在完善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人防+技防智能化多元化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升级安康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提升监测预警科技精细化水平。几年来的努力,建成了集管理、监测、远程、共享、应急为一体的可视化信息系统。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2020年到2021年,全市997处重要地灾隐患点、850处专群结合监测点全部上线运行。完成了市县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任务,初步实现了地质灾害信息化数据视频、图像、分析的统一实时展现。加强平战体系建设,目前12个县(市、区)技术支撑队伍驻守已实现全覆盖。

平战结合队伍的成立,解决了基层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市、县、镇、村、隐患点五级防灾减灾监管责任体系,健全了会商机制,使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定期进行分析研判成为可能,有的放矢。夏德晏说。

同时,我市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与理论创新,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依靠科技力量,精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成因及其规律,尽可能做到所有隐患的可防可控,尽最大努力把风险消灭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不负青山,最终是不负人民

与绿水青山和谐相处,并不都是和风细雨、诗情画意。《抱朴子》说:百川东注,而有北流之浩浩。坤道至静,而或震动而崩弛。夏天有相对凉爽的时候,冬季有偶尔气温暖和的日子。与大自然对话,也要看到自然张扬、人力不可违抗的一面。看到这点,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21年,全市共开展隐患排查巡查3435次,联合发布地灾预警预报20期,发送预警信息60万余条。除此之外,加强应急培训及宣传演练,率先在全省开展人才队伍网络线上培训。2021年度360余名地灾干部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发送地灾防范知识17次21.26万条,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抢撤演练及受威胁群众避险演练2351场5.28万人、宣传培训2412场11.3万人。

2021年8月29日,旬阳市城关镇老城社区成功避让一起地质灾害。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当天,该社区十组老工行家属院滑坡发生险情,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先后触发蓝色、黄色和红色预警。经工作人员现场核实,滑坡规模约100立方米,当地政府立刻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成功避免了31户97人伤亡。

2021年9月5日,紫阳县李家坪村一组发生滑坡。9月30日16时,该隐患触发监测平台红色预警。不久后,该县技术人员和防灾责任人的手机上便收到了平台发来的预警信息。赶往现场核查后,立刻组织11户35名群众紧急撤离,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2021年,是安康面临灾害最险峻最密集的年份,同等情况下人员损失大幅降低。

工作人员分析,取得这些成绩最主要的原因,除去常规防范工作完成较好外,首先是作为防范地质灾害最有效最彻底的手段我市坚持不懈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建设搬迁安置点1364个,搬迁安置26.73万户93.78万人,既让群众远离了灾害源头,也有效防范了地质灾害侵扰。其次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开展灾害防治。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争取中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5.584亿元,其中2011年至2017年累计争取地灾项目51个、资金1.537亿元,2018年至2021年共争取中省专项资金4.047亿元,占全省近20%。

不过,他们也指出,公民防灾意识提升,减灾效果才能提升。但要培养出良好的防灾意识,并非一日之功。市自然资源局将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丰富载体,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化;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应急联动演练、防灾避险演练等实战演练。通过开展培训和实战演练,检验队伍、磨合机制,推动完善灾害防范应对预案、力量物资和工作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应急避险指挥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受威胁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十四五时期,还将对全市所有威胁学校、城镇、重要设施及居民集中居住生活区的各类地质灾害点进行工程治理,建设安全稳定和谐的居住环境,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夏德晏说。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