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世虎 李莹罗伟
从石泉县城往东南方向,经316国道行驶十几公里,就到了池河镇明星村醉美桑海景区。在这里,许多修剪过的桑树枝上已经冒出了小绿芽。
沿着景区步道行驶几分钟,在不远处的黑色大棚里,一个个羊肚菌正在桑树下茁壮生长。
这一片羊肚菌是去年12月桑树剪完就开始套种的,总共有10亩。站在大棚里,望着不少已经有半个手指大小的羊肚菌,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姚程杰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他们瞅准人工种植栽培羊肚菌周期短、效益好、市场价值可观,且与桑园在管理时间、空间、人力方面错位互补等优势条件,依托河海大学校地合作项目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组织实施了桑园种植羊肚菌复合经营创新示范项目。目前,全县桑园套种羊肚菌共100亩以上。
现在干菇每公斤价格在1000元左右,每亩产值能达3万元以上。姚程杰说,这种套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亩产综合效益。
继续往上走,未见其身,先闻其声阵阵鸡鸣跃入耳中。
在石泉县池河镇红胜家庭农场,52岁的刘祥胜正拿着食盆撒饲料。我们这片农场有将近10亩地,就我和媳妇两个人进行日常管理,已经发展了七八年了。刘祥胜说,桑树下方的叶子经常会沾上泥土,蚕是不吃的,刚好可以用来养鸡,而鸡粪更是桑树成长的天然养料。每只鸡养到150天左右就可以出售,主要销往四川、重庆等地。去年农场出栏了一万多只肉鸡,净收入在10万元以上。除了养鸡,去年他和妻子还养了10来张蚕,收入2万多元。
多元产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明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家满告诉记者,这几年来,明星村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培育形成了蚕桑、养猪、养鸡和乡村旅游四大产业,去年人均收入已超过两万元。
石泉是蚕桑大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还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目前,全县共有桑园7万余亩,蚕农近1万户。
为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石泉县围绕蚕桑资源和生态价值,紧扣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蚕桑资源利用领域不宽、开发深度不够的难题,带领群众不断探索新型蚕桑+循环生态种桑养蚕模式,推行桑菌、桑禽、桑粮、桑食、桑饮、桑旅等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做足蚕桑+文章。
目前,该县已形成育苗植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捻丝织绸到蚕桑副产品系列开发以及产、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开发有丝绸服饰、富硒蚕桑食品、日化功能用品等系列产品30余个,培育天虹蚕种、鎏金蚕蚕丝被等6个名优品牌,有石泉桑蚕茧石泉蚕丝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桑叶全粉通过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推出的石泉蚕桑宴还被授予中国名宴。
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强链补链,石泉县真正把农户镶嵌在了产业链上。据了解,2021年,该县全年发放蚕种7.2万张,蚕茧产量3302吨,全县蚕桑产业年总产值达18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4亿元。
站在明星村醉美桑海景区天空之镜观景台上,脚下的蓝天与四周的桑园相互交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五一过后再来这里,便会看到一片绿色的桑海了。望着眼前的数千亩桑园,姚程杰眼中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