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郭汉东:用自己的本事带大家致富

2022-04-15 20:02  汉中日报

春耕正忙,郭汉东吃过早饭,处理了村上的几个矛盾纠纷,就急忙到大棚里查看有机肥发酵情况。

村医、种姜大户、村党支部副书记……今年45岁的郭汉东有很多头衔,而他最在意的,是高素质农民乡土专家这个称谓。

种生姜尝到甜头

郭汉东是南郑区协税镇张坪村村民,1999年大专毕业后回村当村医,后来家里突逢变故,欠下外债,仅靠村医微薄的工资已无力负担一家人的生活。2003年,他辞掉村医工作,做起了专职农民。

张坪村有悠久的种姜历史,但前些年受姜瘟病困扰,很多乡亲都放弃种植。从小在庄稼地里长大的郭汉东熟悉种姜的一切流程,又懂医学知识,就自学研究土壤改良,几经试验发现生姜和莲藕倒茬种植可避免此病,便带领周边群众重操旧业。

“种姜的人少了,生姜价格就上来了。”郭汉东说,2014年,恰逢生姜行情大好,让他们小赚了一笔,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盖起了两层小楼。这让他尝到种地的甜头,坚定了种地的信心,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2016年,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的郭汉东被该村选举为村党支部委员。“村民们选我,是因为我有种地的本事。”郭汉东说,他得拿这个本事帮大家增收致富。

种水稻栽了跟头

郭汉东任职后,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利用村级合作社不断尝试和探索特色种养殖模式。但这次大胆的尝试,却让这位庄稼地里的老把式栽了跟头。

张坪村属浅山丘陵地带,上有坡地、下有水田,地理位置极好,距城区1.5公里,路头堰穿村而过,宝巴高速引线绕村而行,适宜发展种养殖业。

2017年,合作社引进超级稻,稻秆有2米多高,陕南夏天多雨、风大,导致大量水稻倒伏,减产严重。2018年,他又尝试稻渔综合种养,本以为把塘子挖大挖深就保险,结果不仅用工成本增加,也不利于管理,损失很大。“这两次失败给我敲响了警钟,种地也要讲究科学。”郭汉东说。

此后一有机会,他就会参加市农广校(当时为农干校)组织的技能培训。从初级职业农民到高级职业农民,他接受的系统学习越来越完善,带领村民致富的本领也越来越强。2018年3月他高票当选村主任,2021年3月又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2019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培训暨现场观摩活动在张坪村举行。郭汉东不仅从跌倒的地方爬了起来,还带领村民们“跑”起来,如今,该村是有名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村里的种植户个个是种养殖能手,常有外地农户前来讨教经验技术。

种蔬菜有了奔头

春日,张坪村的蔬菜大棚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谁能料到,这些一年多前无人接手的“烫手山芋”,现在竟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2021年初,村上利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了14个大棚,本打算承包出去,但老百姓不愿干,客商也不愿来。闲置2个月后,村两委决定自己上手,种植大棚蔬菜。

这看似简单的决定,实则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是用工难题,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村两委在动员老人们到大棚务工的同时,还把“主题党日+”活动搬进大棚,郭汉东带领村上党员干部“包产到户”,起早贪黑在大棚里忙活。

村里第一次种植大棚蔬菜,名声未响,销路受限。去年夏天,郭汉东变身推销员,带着村两委干部每天吃过晚饭就轮流到距离大棚约2公里的汉山广场摆摊设点。新鲜实惠的蔬菜和“次品包退”的经营理念广受群众青睐,声誉渐高,超市主动找上门,让他们实现了农超对接。学校食堂、企事业单位职工食堂也慕名而来,他们又发展起订单农业。

从外地购买羊粪发酵制成有机肥、通过培训和自学研究育种技术、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多方运营拓展产品销路……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郭汉东已然从蔬菜种植的“门外汉”成为了乡土专家。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去年达到35万元,村民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人均收入达1.2万元。

如今,张坪村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田间地头展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连我这个70多岁的老太婆每年都能挣到一万多块钱的务工费,这在前几年想都不敢想,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正在大棚里施肥的村民陈秀英乐呵呵地说。

短评:郭汉东既是种地老把式,也是村干部。种地的本事让他有能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村干部的身份又让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大的责任心带领全村通过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的双重身份不仅让自己致了富,也让村民尝到了农业发展的甜头,让农民成为了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们为这样的村干部点赞!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