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朱聪
“老吴,买2斤茶叶,自己家里喝的。”
“老吴,今天采的茶叶多钱一斤收?”
“老吴,帮我炒10斤茶。”
……
4月20日傍晚,西乡县桑园镇北沟村一间茶厂门口排起了长队,身背茶篓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吆喝着。
“都别急,一个一个来,我都记着了!”屋内传来“老吴”爽快地答应声。厂房里机器“轰轰”作响,架子上一袋袋装好的鲜茶码放整齐,一旁的工作人员忙着称斤装盒,“叮咚叮咚”不停地电脑订单声催得“老吴”满头大汗。
村民们口中的“老吴”,名叫吴才明,是西乡县桑园镇北沟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茶厂负责人。在村民眼中,他凭借一己之力,不仅让茶叶这个当地原本已经凋零的产业“活”了起来,还带动了全镇茶产业重新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忆起发展之路,吴才明眼圈泛红。早些年,北沟村是典型的“空壳村”,村内土地闲置、产业单一,村民靠天吃饭,许多年轻一代忍受不了纷纷外出谋生,村里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2015年,吴才明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怎么让村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了他必须攻克的难关。
起初,吴才明也没有什么思路,他用几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北沟村的每一片土地,当见到村内多处茶园杂草丛生时,本就是老茶农的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为什么好多茶园都荒了?村里其他茶园发展得如何?”吴才明带着问题,骑上摩托车,前往全镇所有茶园进行调研。经分析,他发现当地虽适合种茶,但管理粗放、无加工能力等因素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心中有底后,经多番考察,吴才明召集村两委干部,主动表态愿意自掏腰包建设茶厂,通过个人示范引领带动群众发展,一步步把茶产业做强做大,将村里已近衰落的茶产业“重拾”起来。
说干就干,翻出家里仅有的8万元,又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银行贷款等手段,自筹46万元全部投入到茶厂建设。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到朋友茶厂学习炒茶技术,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常挂着黑眼圈的他常被村民逗趣为“熊猫支书”。
历时一年时间,吴才明投建的茶厂正式生产,在当时是村里首个规模化茶厂,当季他便雇用了15名村民进厂帮忙。随着茶叶采摘高潮期到来,吴才明承包的50亩茶园产量已供不应求,于是他以两倍收购价奔走邻里,帮助茶农“清库存”。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茶农们奔走相告,上午采了鲜叶下午就扛到吴才明的茶厂排队出售。那些天,茶厂日交易鲜叶3000斤以上,第一年就消化了全镇三分之二的鲜叶量。
吴才明的茶厂以制作仙毫、炒青为主,其中仙毫市场价平均400元一斤。市场价虽好,可卖不出去还是白搭。西乡县产茶的地区很多,北沟村毫无竞争优势。望着满库的茶叶,吴才明明白,如果打不开销路,茶产业就发展不起来。一次帮儿子取快递时,吴才明盯着快递包装思考了许久。“现在电商这么发达,能否借这个渠道打通销路?”
打定主意后,吴才明立马在县城报了电脑培训班,每天下班后就去上课,回来后又接着学习网络销售技巧。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吴才明搭建起了自己的电商平台,不仅售茶,还配有茶叶采摘、炒制过程、泡制技巧等教程。别出心裁的内容设计,让他在平台脱颖而出,短短三个月时间,网络销售额达11万元,售出的茶叶卖向全国各地。由于茶叶品质好、口感佳、价格合适,几年来已经有一批稳定客源。“现在销售渠道主要有电商平台、回头客预订和零售批发,近几年每年毛收入都在50万元左右。”吴才明笑着说道。
收益越来越好,周边村组看见了,都跑来学习取经,一个个曾经荒废的茶园又冒出了绿叶。在吴才明的示范带动下,桑园镇原本衰落的茶产业,如今一跃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近两年嗅到商机的企业主们纷纷前来落户发展,一个个新建茶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眼下,全镇茶叶发展规模已达2万亩,茶农收入连年增加。“企业多了竞争大了是好事,能提高本地茶叶品质,还能带动更多群众。下一步我打算多购买几台机器,再把网络直播带货学会,继续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争取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吴才明在谈起以后想法时,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