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茜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面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将会面临哪些改变?劳动课将具体如何开展?学生和家长能迅速适应吗?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群体。
什么是劳动课?劳动课学什么?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作为80后,我们小时候的劳动课还是比较印象深刻的。开学打扫校园卫生、操场拔草、给爸妈洗脚、学包饺子……内容还挺丰富,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到这样的劳动内容。”80后家长潘霞这样回忆道。
劳动课程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内容,围绕三大内容设置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单独设置劳动课体现出了我国在教育领域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总体来看,这一变化既符合时代特征,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是培养合格公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地方教育史研究专家陈海儒这样表示。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中小学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例如,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清洁与卫生任务群中就要求开展简单的清洁劳动,扫地、拖地、擦桌椅、洗碗筷餐具、洗红领巾等;同时要学会辨别不同类型垃圾桶,知道垃圾分类投放的要求;并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洗手,独立完成与个人卫生相关的劳动。
劳动课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和“传统劳动课”有何不同?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采访中汉中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校本部党支部书记张晓辉表示,今年该校已经提前开始引入了劳动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这些知识和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堂课让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在实践中养成主人翁意识,和父母家人一起承担家务;增强责任心,主动承担劳动任务,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也是让学生未来能有一种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能力。”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明确,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这门课,学生们不仅要上满课时,甚至考核结果还会作为毕业依据之一。
谈到将该课程纳入考核的必要性,陈海儒则说道:“在课程实施及考核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强调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在考核中应注意学校和家庭相结合,考查学生的真实劳动习惯和品质;注重过程考核,避免单纯以劳动成品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要在过程中注意根据地域特色、城乡差异来选择任务群,做到因地制宜;最后则建议以等级制为主,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增加学生负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劳动内容以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对每个学段作出了不同的规划。比如在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方面,第四学段(7-9年级),用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对家用电器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如空调滤网的清洗,饮水机的清洗、消毒,家用电器小故障的判断与维修等。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方面:第三学段(5-6年级),选择1-2项新技术,如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初步进行劳动体验与技术应用,熟悉某项新技术的主要功能及简单的使用方法。“看到这样的课程设置我们都很开心,比起枯燥机械地完成劳动任务,这些课程兼顾了实操性、趣味性,更能引起我学习和实践的欲望。”汉中市实验中学学生小敏(化名)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