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高山“茶人”走出产业延展路

2022-05-13 08:26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茜

一季生机,一季春华,蛰伏一冬,茶树新芽嫩叶已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茶山焕发着蓬勃生机。从3月份开始,我市境内的许多茶园春茶鲜叶已开始采摘,西乡县堰口镇各个茶园也陆续进入采摘季。这里的茶园平均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午子山云雾缭绕,泾洋河潺潺流过,气候温润,土壤富含锌硒等元素,自古以来都是出产高山好茶的灵气之地。一年年,周而复始,不变的是那片茶山和那氤氲的茶景,随着时代变迁,一代代“茶人”更新理念、精研技术、延展产业链,茶产业在这里俨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近日,记者前往西乡县堰口镇采访了在高山茶园里辛勤耕耘的“茶人”和在他们手中不断延展的茶产业。

茶山采摘忙 “茶人”收益满

“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得茶满园……”伴着欢快的采茶歌,堰口镇的各个茶园里热闹了起来。三合村一组的茶农杨跃有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10亩茶园茶叶长势不错,每天都能采摘100多斤鲜叶,鲜叶售价最高70元/公斤,平均价格在20—30元/公斤。杨跃有说以前小作坊式制茶已经基本不存在了,茶农们都是将鲜叶采摘后送进现代化生产流程的茶厂,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流程、高效产出,有手艺的制茶能手还可以就近进厂务工,收入可比自己炒茶出售高多了。“最近是我最忙的时候,上午在自家茶园采茶,下午去附近的茶厂上班。今年鲜叶收入近10万元,每天在茶厂还能有300元的工资,虽然辛苦点但收入很不错。”

茶农正在采茶。

李云湉摄

在堰口镇汉南茶业公司的生产车间,新鲜采摘的春茶通过杀青、做型、烘干、精选等多道工序后形成了仙毫成品,包装后就进入市场销售。采访中,企业负责人赵岩介绍,今年春季生产车间每天都能消化掉近1000公斤鲜叶,除了仙毫、炒青这些传统产品外,近年来企业在延伸产业链上狠下功夫,自主研发了红茶、白茶以及绿茶超微细粉等产品,产出效益相当可观。

在现代化生产线上守住古法制茶工艺

有着百年种茶、制茶历史的堰口镇罗镇茶厂几经变迁,从1998年国有资产改制后在熊建谋父女俩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熊建谋综合各方因素,力排众议坚持将午子仙毫的兰花形改为条形,一举夺得当年杭州国际茶文化节金奖。或许是基因中都传承着创新与改革的因子,接过父亲衣钵的熊寒梅近几年又对茶厂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里是我们今年新建的实验室,那边的车间是新建的现代清洁化年产300吨生产线,公司旧址已经做好了规划,不久之后一座环抱在茶山之中的民宿集群将拔地而起。”

改良茶树品种、新建现代化生产线、建立茶叶实验室、延展拓宽茶产业链,熊寒梅说要想把罗镇茶发扬光大就必须紧跟时代,紧跟市场。“虽然我们在不停作改变,但核心的东西很少变。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为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而服务,而优质的品质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她说从父辈开始,这里的茶山就坚持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茶树施肥全部使用油渣,用白布包裹鲜叶木炭烘烤提香,坚持手工炒茶,端午一到停止采茶……这些在当地坚持了几百年的传统古法种茶制茶工艺就是品质的保障,是他们始终牢牢攥在手里一代代传承的精髓。

“小叶子”延伸新产业

堰口镇共有茶园4.24万亩,年产量近1600吨,全镇拥有各类茶业经营主体35个,年产值达2.3亿元。镇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周文告诉记者,全镇大部分人口都以茶为生,近年来该镇也充分借助“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茶产业,激发乡村活力,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生态气候环境,把茶产业作为增收致富的载体,围绕西乡县茶产业品牌优势和境内生态环境优势,探索出了茶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我们在茶园中心区域打造的民宿集群进行了试营业,受疫情影响外地预订的游客未能成行,但是光本地游客就住满了4栋8套民宿的所有房间。”堰口镇延宾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延宾告诉记者,他的茶园平均海拔都在840米以上,茶山环抱,独特的高山茶园景色尽收眼底。五一小长假期间,茶园的民宿为游客举办了篝火晚会、茶叶采摘和手工炒制茶体验等活动,深受游客好评。此外,这个民宿的运营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8个就业岗位,农闲时茶农还可以到民宿上班每月能赚到2800至3500元。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