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天空湛蓝,河水清澈,道路干净,房屋整齐,庭院美观,产业兴旺,山脚下的樱桃园内,果繁叶茂,三五成群的人们正在采摘;河西片区新建的地栽木耳产业基地布满了忙碌的人群,打孔、养菌、摆菌、浇灌……地栽黑木耳已成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宝”。
近年来,为有效破解资源整合不足、增收路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等乡村发展困境,云蒙山村党支部聚焦头雁引领、党员示范、群众致富三大着力点,创新“三双”工作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换挡提速”。
党员头雁“双领跑”
云蒙山村党支部紧紧抓住“两委”换届契机,实施“归雁行动”,动员引入在外务工人员汪春堂担任党组织书记,上任之初,为了破解集体及群众增收“两大难题”,他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上大胆探索,多方征求意见,同村级“两委”多次深入柞水县金米村实地调研考察,决定以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依托,以发展木耳产业为主导方向,进一步做实做细产业。
起初,没有任何技术的汪春堂,天天吃住在基地,观察菌棒长势,掌握养菌温度,学习喷灌技术……短短的20天时间,他熟练掌握了种植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要点,为了培养更多的党员头雁,根据实际把产业基地编为9个党小组,分别由9名党员任组长,手把手教他们栽植技术,由9名党员带领群众养菌、上菌、采摘、晾晒、装袋……同时合理设置技术指导、产业管理、产品销售3个岗位,纳入无职党员15名,切实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鼓励党员示范户和产业带头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
群众集体“双增收”
走单纯由支部生产经营、采摘销售、收益分配之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云蒙山村一次新的实践,经多方调研论证,及时邀请县、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评估,并从选址、备料、购种、栽培、管理等重点环节进行现场把关;村级“两委”通过全面运用“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工作法,推动流转土地20亩,投资30万元,建成标准化木耳产业基地108垄,种植木耳10万袋;鼓励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种植、生产管护、木耳采摘等形式增加收入。
木耳基地建成后,解决了残疾人汪春治,监测户宋凤花、黄巧娥、龚龙秀,留守妇女王建利、龚艳等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务工问题,2021年,共带动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85人,发放务工补贴17万元,在解决集体经济用工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唱响叫亮云蒙山村黑木耳,村“两委”多方咨询政策,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云蒙山村黑木耳品牌,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走上了品牌化的道路,2021年共采摘晾晒销售木耳6吨,收益26.4万元,实现集体积累10.4万元,并与东北客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效解决木耳销售难得后顾之忧,真正把小木耳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实现群众集体“双增收”。
分配监督“双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收益分配管理,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创新提出“42211”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收益的40%投入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流转土地210亩,新发展地栽黑木耳10万袋、豆角15亩、樱桃栽植170亩、红核桃建园40亩,带动200余名群众就地就业,年可增加集体经济年累积20余万元,增加群众收入25万元;收益的20%投入到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等民生工程,改善人居环境;20%用于教育培训、村级活动以及优秀党员群众评选表彰奖励;10%用于困难党员、群众帮助救助;10%用于奖励村级干部,实现村干部补贴报酬由以前“基础补贴+绩效工资”变为“基础补贴+绩效工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同步,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管”程序,对收益分配进行民主决策,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报镇党委审核批准,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确保集体经济收益及分配过程“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