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南郑濂水镇渔旅融合引领乡村发展新模式

2022-05-21 21:08  渭南日报

(通讯员 石夏草)“一片水稻、一沟龙虾、一季稻渔,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粮渔旅多赢”。近年来,南郑区濂水镇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基地+农旅”的发展模式,鼓励15家经营主体在稻田养殖黑斑蛙、泥鳅、鲫鱼、蛇鱼、小龙虾等水产品3100亩,促进了农民增收,集体增效,乡村振兴。

“同样的农田,传统的麦稻种植年亩产值不到2000元,而虾、渔、蛙、稻共作的效益是传统的好几倍。”眼下,在濂水镇稻渔种养基地,养殖户范理想驾驶着小船,利用地笼捕捞小龙虾,并进行分拣、验收、过磅和销售。

该镇位于濂水河上游,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充沛,发展水产养殖得天独厚。以前该镇种植模式以单一的稻麦轮作模式为主,农民增收缓慢。镇党委、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确立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2019年以来,积极向上级争取筹措各类资金900余万元,为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基地配套了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先后在全镇8个村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打破了梗垄界沟一家一户的藩篱,开创出以“稻虾套养”“稻鳅套养”“稻蛙套养”“稻蟾蜍套养”“稻鱼套养”“鱼鳅虾+莲藕”等环保立体种、养殖的“科学共育”模式,总面积累计达到3100亩,产值1240万元,渔产品销往汉中、西安、四川、重庆以及浙江等南方城市。稻渔基地的稻谷由于没有喷洒农药和使用化肥,绿色大米深受市场青睐。水稻收割后,稻谷草在当地又变成群众增收的“香饽饽”,编制的草编销往全国各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挣取租金外,基地还为返乡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1000余户群众增收,年均增收300余万元。

盛夏的稻鱼基地已成为新的“网红地”,姹紫嫣红的荷花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游玩,该镇因势利导,引进致富带头人盘活濂水河边闲置资源打造了集“吃、住、游、玩”一体的“濂水河畔”等网红景点。赋予稻渔产业“住水边、食水鲜”“赏村景、解乡愁”的新功能,让游客能近距离体验农事生产,感受农桑文化,有力促进了农旅学研深度融合。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